第A11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药药剂师
日行20公里
· 520个南京老商标,如今还剩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药药剂师日行20公里
  什么职业需要每天步行20公里?你可能会联想到运动员、邮递员,但你肯定想不到中药药剂师。江苏省中医院的药房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这个三百平方米的房间里,药剂师们穿梭其中,一天以工作7小时计,为抓药走的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足足有20公里的路,相当于跑上半个马拉松。

  55岁的中药药剂师窦维华用手一撮就知道药有几克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好记性

  中药斗谱“横七竖八”

  秋冬,正是人们吃膏方滋补的季节,这个时候是中药房是最忙的时候,前来抓药的人络绎不绝。走进省中医院的药房,一股浓浓的中药味迎面扑来,只听见药剂师们“嚓嚓”的抓药声。一个大药柜足有两米高,500多种中药分布在一个个小药格中。这些中药排列有什么规律呢?药剂师们在抓药的时候怎么才能不记错呢?

  省中医院主管医药师蒲维娅告诉记者,我们所看到的药柜在中药学里称为“斗谱”,一般按“横七竖八”排列,也就是横着7个药格,竖着8个药格。每个大斗分成若干格,每格放一种饮片。一般常用药都放在离自己最近的中间格,质量重的中药要放在整架药斗下层,不常用的药放在高处。最后把质地松泡且用量较大的饮片放在最下层的大药斗内。中药的摆放需要按照中医处方用药的“配对”规律和中药的性能来设置,尽量将处方中经常“配对”使用的放在一起,便于查找。

  好脚力

  日行20公里

  今年55岁的窦维华,是省中医院药房中年纪最大的药剂师,明年她就该退休了。多年来的抓药工作,让窦维华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许多,红扑扑的脸庞,走起路来像阵风。用她的话说,抓药别的本事没练出来,倒是逛街逛一天都不会累,腿劲给锻炼出来了。

  在药房里,你可以看到药剂师们穿梭往来,没有半刻闲暇。窦维华告诉记者,“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是个体力活,特别枯燥和辛苦,38年来我每天要在药房呆7个小时以上,在这期间,除了中途吃午饭,其他时间想喝口水都难,近几年,来看中医的病人越来越多,药方像雪片一样飞过来,平均每个方子有15味药的话,抓好一副药需要花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估算一下,一天下来每个人至少要抓70个方子,忙的时候要抓100多个方子。”

  省中医院主管医药师蒲维娅告诉记者,有老药剂师算过一笔账,医院每个抓药的药剂师面对的中药有500多种,从拿到方子到每副药抓下来,平均要来来回回走上500米,一个小时要走3公里,一天按照正常上班7个小时算,就是21公里。这个数字算出来之后,连老药剂师们都吓一跳,没想到自己一天要走这么多路,这只是保守估计,没有算上加班时间,也没有算抓药时蹲下站起这些琐碎又重复的动作。

  好眼力

  记药就像背单词

  窦维华17岁从矿校毕业后,直接被分到省中医院的药房工作。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对中药一窍不通,跟着师傅一点一点地学起,收方、审方、核对……“那个时候,师傅特别严厉,药抓错了,会被骂得很惨,小女孩脸皮薄,被骂得眼泪汪汪的,还得去抓药配药,只要勤奋点,半年后就基本可以出师单独抓药了。”38年来,窦维华一直没有离开过药房,如今她带的学生已经遍布江苏了。

  中药鉴别是每个药剂师需要过的第一关。窦维华告诉记者,虽然从事这项工作已经38年了,但对于如何识别中药,她还在一直在学习,就像英语单词一样,长时间不去巩固会忘记的。比如半边莲和地锦草长得很像很难分辨,就要仔细注意两者的茎,半边莲是软的,地锦草是硬的。神农尝百草,有一个窍门就是尝尝味道,外表看上去都是黑乎乎的中药,偏酸就是黄芩,有点甜的是熟地黄、颜色稍浅一些的是生地黄。

  “还记得我做学生的时候,怎么都分不清谷芽和麦芽,心里急死了,后来我就不断用手抓去感觉,突然一天发现谷芽摸上去糙糙的,而麦芽表面是滑滑的。这个发现可把我高兴坏了,以后谷芽和麦芽我再也不会混淆了。”说到这里,窦维华就像个小孩子。

  好手感

  用手一撮就知道几克

  一张方子拿到后,药剂师们就开始对照着飞快地称起药来。一把精致的小秤就是他们的“武器”,药剂师们把簸箕一字排开,每种药称足7份的量,再麻利地分装到7个簸箕里,做到每个簸箕里的药量均匀,其中一个大簸箕中的中药要排放得“泾渭分明”,便于最后复查。最后把药用订书机封好,在药品的外包装上注明特殊用法……这一帖药才全部配完。

  在药房里,工具除了最原始的秤,找不到电子秤的影子,药量会不会有误差呢?蒲维娅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中药剂量是允许一些小误差的,按照国家的规定,一剂药的误差可以超过5%,我们医院的规定是3%,一些毒性比较大的药必须严格控制重量,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药性的误差,这对药剂师的要求就更严格了。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像窦维华这样经验丰富的老药剂师,看着方子抓药,需要几克药,在药格子里用手一撮再用秤一量,准是几克。

  在普通人眼里,抓药可能很简单,其实这里面的讲究可多了。窦维华告诉记者,我们必须根据每一味中药的药性决定是否要先煎、后下、粘碎、烊化等。比如阿胶必须捣碎、另放,在药带上注明分七份烊化服用。薄荷也要单独包装,在煎药的最后一步再放进去。而穿山甲需要打碎后独立包装,先煎半小时以后才能和其他中药一起煎。

  半个中医

  给方子“找茬”

  38年的抓药工作,让窦维华也成了半个中医,拿到方子就知道病人是什么毛病。如果医生的方子出现一些错误,窦维华也能一眼就看出来。比如一次方子里有一味药是“吴茱萸”,医生开的是30g,这胃药要是治心热、胃疼的,一般来说只能开3g。再看看这个房子,病人主要是补肾的,窦维华明白了,这味药医生搞混了,应该是“三茱萸”。窦维华立即通知医生,重新修改了方子。

  窦维华告诉记者,“纠正处方的事情在我们药房并不少见,医生在方子中开错药名,剂量开大开小了,凭着对中药熟悉和了解,一般都能及时发现,我们也算是给医生的方子‘找茬’吧。”

  通讯员冯瑶 徐凯

  快报记者 安莹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