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民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父亲,我终于懂了你
· 45年过去 该回去看看杭苹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45年过去 该回去看看杭苹了
  倾诉者:陈国雄,男,62岁,退休干部

  10月17日,我们一帮老知青约好要重回云台,回去看看杭苹。江杭苹,一个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名字。1966年7月25日,20岁的她为了救同伴,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年我们一起到的农场

  1963年,我刚刚高中毕业,被下放到了连云港云台农场。9月,我和南京五中、三女中等其他中学的同学一起登上了直奔连云港的火车。那年我们大多数人都刚刚17岁,还懵懵懂懂。第一次离开家,不知道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望着渐行渐远的车站,心情复杂,一种思乡的情绪涌上心来。

  到达农场的那天,我惊呆了,云台农场地处黄海之滨,无垠的土地泛着一层白花花的盐碱,有的地块除了高高的盐蒿外,几乎寸草不生,几十步才能看到一朵棉花。我们6个人一间房,上下铺,房子是石头搭起来的,中间有缝隙,没有天花板,只有房梁。冬天的夜里,房子漏风,我们裹着被子瑟瑟发抖,那里的风呼啸着,鬼哭狼嚎一般。

  刚到的那会,大家都很想家,尤其是女生,有些人一提起南京就哗哗地流泪。只有一个人例外,她就是江杭苹。她是我们连队的团支部宣传委员,她总是笑着劝说大家:“没事,大伙在一块总有个依靠。”后来我听女生说,她其实也很想家,但她从不流露,总是笑眯眯的。我总感觉同样是17岁,她却有着我们同龄人少有的成熟。

  她的乐观感染了我们每个人

  江杭苹就成了我们知青中的骨干,她什么事都带头做。知青们干起活来都是争强好胜,没有人甘于落后。她虽然身材矮小,可从不示弱,她咬紧牙关、涨红了脸,被田菁拉散的小辫子上洒落了不少种子,却仍然扛着比她身材庞大得多的田菁捆。干活回来,她总先让其他女生洗澡,自己最后一个洗。她的床头贴着雷锋的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那年,有一个贫下中农生孩子,身体虚弱,江杭苹把南京父母给她捎来的红糖给了坐月子的这名农民。当时我们这样的男知青正在长身体,总是吃不饱,她就偷偷地把自己的饭票塞给我们。

  在农场时,最难过的是晚上,到处静悄悄,越发想家。江杭苹就常组织我们唱歌。她的歌唱得很好,她很爱唱《哎哟,妈妈》这首印尼民歌,可是歌词的最后一句是“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那时我们都很单纯,羞于谈论情爱,她更是。于是她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就自己改了歌词,变成了“年轻人就是这样胡闹!”然后她自己“哈哈”地笑了起来,我们大家也跟着笑起来。

  那时我积极要求入团,可是成分不好怎么入也进不了。我就去找江杭苹谈心,她总是耐心地对我说:“没关系,好好锻炼自己,总有机会的。”每次和她聊完总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为救同伴,她再也没有醒来

  在农场的那么多年,我只见过江杭苹一次愁眉苦脸。那年送寒迎暑时,我们要修筑长长的灌溉排水沟,江杭苹和几个男知青去巡视,发现灌溉渠有一处塌方,几个男知青迅速跳进水里。不会游泳的江杭苹,没有立即跳入湍急的水流用身体去堵缺口。当时有人对她有了意见。那天,她的脸上少了几分笑容,后来她在日记里写道:“以后不管遇上什么样的艰险,都要挺身而出。平时遇到此种情况胆怯,战时就会当逃兵。”

  也许正是这件事给了她很大的触动,她才会有了后来的壮举,然而她也永远离开了我们。

  1966年7月25日下午,团支部组织青年去妇联河游泳,一个多小时后,同伴们先后上岸离去。最后只剩下江杭苹和知青小陆两人。江杭苹已经上岸,突然听到小陆的呼救声。原来小陆上岸时,不慎一脚踏入桥塘深坑里,刚刚学会游泳的小陆慌张地在水里扑腾。江杭苹没犹豫就跳入水中去救小陆……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有个农民路过此处,救起了小陆。待小陆苏醒后,才知道江杭苹还在水里。我们听到呼救赶到河边时已经晚了,江杭苹躺在岸边,面无血色,她的嘴里满是泥巴。男知青们轮流背她,帮她把水吐出,女知青们哭着不停地敲打她的心脏,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她就这么走了。

  我们在驻地附近的小屋子里给她设了灵堂,她的遗体也安放在那,那一夜电闪雷鸣。她父亲赶到的那天,抱着女儿的遗体大哭,而我的脸上是一丝冰凉。

  重回农场,我们想去看看她

  我们只和江杭苹相处了3年。后来大家把她的遗体安葬在了农场果园。那之后大家不常提起她的名字,并不是忘记,而是不忍提及。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我知道每个人都还在怀念她,几乎每个知青离开农场回南京时,都去她的坟前道别,放上一束野花。1975年底,我回南京之前也去了,想起当年大家朝夕相处的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

  1998年的一次知青聚会,有人提议再寻江杭苹的父亲,我们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她家。

  那一天,我们几位老知青敲开江伯伯的家门,向老人深鞠一躬并自报姓名。八十多岁的老人凹陷的眼睛湿润了,颤巍巍地拉住我说:“如果女儿不死,也像你们这样该多好!”我们不知该怎么劝慰老人,只留下了祝福。

  这些年来,我相继又回去过6次,每次我都会去农场看看,去江杭苹的墓地附近瞧瞧。但是墓地现在已荡然无存。最近我重返云台,就在曾经居住过十多年的张圩管理区破旧的知青屋内,和当年的副连长焦学壁、农友陆仲其共忆当年,他们都还记得江杭苹。年已七十的焦连长感慨地说:“好人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整整45年了,今年的10月17日,我们一帮老知青约好了重回云台。大家都说,回去看看云台,更重要的是回去看看杭苹。

  快报记者 赵丹丹 整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