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发言
成都某高校1名女大学生,1人交4份住宿费租下整间寝室,并添置了电脑桌、梳妆台和衣柜,以及空调、冰箱、电饭煲等家电,将寝室改成了闺房。
(10月9日《华西都市报》)
对这样一种比较新鲜的做法,许多网友给予了反对意见。有的指责学校将教书育人的地方变成了铜臭满地的世俗之地;有的指责家长太溺爱孩子;而更多的人则表示这位学生不够独立,娇生惯养,贪图安逸的生活。还有人担忧,这样在学校搞特殊化,以后毕业了如何适应社会?
我以为,这些说法忽略了问题的核心。先拿娇生惯养来说,目前社会舆论对80后大学生总体上不够宽容,甚至存在一种偏见,草率地冠之以“垮掉的一代”。在这种背景下,有学生搞特殊化,人们便很容易抡起道德的大棒,认定是娇生惯养。但就事论事,这位大学生之所以申请单间,从报道来看,不过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与娇惯无关。
我认为,“宿舍变闺房”的问题核心在于大学理念。学者薛涌曾撰文指出,“大学寄宿制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学术共同体,让学生在互相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思想交流中成长,并且懂得在自己的小社区内怎么与别人合作,怎么发展自己的领袖才能,怎么帮助他人”。这说明住宿制度不仅仅是大学管理的问题,更关乎高等教育的理念。
这不禁让我想起大学时的“卧谈会”,每当熄灯铃响,几个人便窝在被子里开始聊天。话题由南到北,天马行空。我们常为一个说法意见不一,发生激烈争辩,以至于第二天去查资料核实,也为了能在交流中提出更深的看法,平时拼命读书。事实上,这绝不是我们的专利,许多人回忆大学时光,都会谈到“卧谈会”的难忘,以及它对自己思考和交流能力的帮助。显然,成都这位大学生在校内独居,将很难获取这种经验。
因此,大学生能在学校里独居一间,从深层次里反映的是,一些高校对大学理念还认识不够,也不知该如何通过寄宿制度,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与成长。这无疑令人遗憾。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