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住农村。夏天的时候,吃过午饭,男孩子们带上工具——长长的竹竿,顶端绑着弯成圆圈的铁丝,铁丝上套着塑料袋,准备去河埂上套知了。女孩子往往跟着自己的哥哥,拎捉到的知了。河埂两边的树长得郁郁葱葱。知了贴在树干上拼命地叫着,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它们的身影,好在那时的孩子个个眼睛明亮,任它们隐蔽得再好,还是逃不过我们的“火眼金睛”。发现知了,男孩子就悄悄地把套子伸向它们,快贴上时,知了常常已经发觉,慌忙逃跑,不想,正好钻进套子里,此时,经验丰富的男孩子会把套子的口迅速翻转朝下,因为知了多数会往上飞。女孩子上前从套子里抓住知了,放进装知了的袋子。走不多远,女孩手里的袋子就装满了知了,少说也有四五十只!大伙儿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了。
回到家,挑一些个大的,在火上烤,只需要烤知了的后背,并且是靠近头的地方,那里有一块微微突起的部分。烤熟后,揭开那块壳,里面是香喷喷的“瘦肉”,一丝丝的。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美味。剩余的知了,是为家养的鸡鸭留的。鸡鸭身手敏捷地啄食着知了,有时吞急了,知了到了它们的肚子里,还在一个劲地叫呢!鸡鸭闹不清怎么回事,吓得东逃西窜,逗得喂食的孩子乐不可支。听大人们说,吃了知了的鸡鸭,下的蛋又多又大。
捉完知了,浑身是汗。大人们的午觉也差不多结束了。卖冰棒的小贩走街串巷,拖长声调地喊着:“冰——棒——冰棒!马头牌赤豆冰棒!”有时大人心情好,主动给个三分五分,让我们去买冰棒吃,有时大人心情不佳,嘴馋的话,就要央求大人“开恩”。拿着冰棒就下河游泳去了,泡在水里吃冰棒,想想都觉得惬意。江宁 董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