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线之肖余恨专栏】
上海市有关部门给“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揭牌,这事一下子把大家雷倒了。于是,掌声响起来,眼泪流出来——当然,是给逗的。讲到如何就任“大师”,余大师有一段精彩的解说: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大师”也可以吧。
余秋雨的文字功底甚好,如此一解读,倒是把自己委曲求全、顾及大局的情怀一下子就提升了起来。我觉得,电信服务商把余大师这一段话录下来,制成手机铃声,不仅可以解闷,更关键的是有实用价值:那些酒喝多了,胃烧得难受又吐不出来的主们,关键时候到卫生间听一下这铃声,可以迅速“清理磁盘空间”,回来再接着整。
余大师身在上海,作为上海的一张名片,常常为上海的文化地位忧心。他曾说,“上海的经济发展全球瞩目,但文化地位仍站在一个小角落里。在纽约、巴黎这样的文化中心,往往有‘重要大师’”。言下之意有没有“大师”对于一个城市是不是文化中心至关重要。这一番话,说者有意,听者也有心。于是,大师工作室便应运而生了。当然,大师这一称号,也不是随便叫的。弄得不好,会让人生不如死呢。日前就传出杭州要给马云竖雕像的消息,马云立刻“婉拒”,后传出这是竞争对手的恶搞。所以,上海的这一“大师战略”,如果选人不当,很可能会产生“恶搞”的效果。还就是余秋雨先生,能够忍辱负重,虽然“努力”摇头,最后还是把帽子戴上了。这一戴上,你好我好大家好,上海的文化中心地位,也就快确立了。
不过,出于安全,我还是奉劝上海有关部门,做点公关工作,花点钱,和百度、谷歌合作,将“大师”这个词给屏蔽了。不然,传到国际上去,闹出笑话来,恐怕有损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正在打文化牌,这事要是传出去,恐怕张艺谋们辛辛苦苦剪辑出来的文化形象一下子就被“对冲”掉了。
余大师在浙江老家,其“故居”被当地政府申报“文物”,快弄成“生人祠”了。上海也不甘落后,弄了个“大师工作室”。再过一阵子,这个工作室或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可兼项,物质和非物质都可以报。物质嘛,就是工作室本身,非物质嘛,我看这个“大师”的创意也可以。从这一点看,余秋雨的贡献,也不比孔夫子小多少。至于舆论压力,我看就“叫一声‘大师’,你要顶住”吧。为了民族利益,为了上海的国际文化地位,余大师受点委屈,大家都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不过,物以稀为贵,鱼翅多了就成粉丝了。我还是建议大师工作室到此为止,别弄到最后,大师臭了大街,不仅大师贬值,还连带着我们老师受牵连。到那一天,你如果叫某人为大师,他一定跟你急:“你才是大师,你全家都是大师!”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