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缺首歌
· 一首歌代言一座城市 “莫愁”也犯愁
· 南京不缺歌 缺的是心动
· 《好一朵茉莉花》已经改嫁扬州
· 《喝馄饨》草根得连南京人都不愿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9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不缺歌 缺的是心动
 “一听到歌就想到南京,一听到南京就想到歌”,章世和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直期望的正是这个目标,也一直在努力,“但是很怪,文艺作品不像建筑,想做什么就能做得到,很可能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

  说怪其实也不怪。什么歌能红,听听那些“红”的歌也不难听出个子丑寅卯来。《莫愁啊莫愁》旋律优美流畅,听两遍就会哼哼;《北京欢迎你》总共只用了五个音,孩子都会唱,《好一朵茉莉花》《太湖美》就更不用说了,在旋律上也有着共同的“传唱”基础。

  再看歌词:“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共同的特点之一是朴实、简单、亲切;“莫愁女前留个影,江山秀美人风流”“气息改变情味不变,茶香飘满情谊”——共同的特点之二是浓浓的地方特色;“自古人生多风浪,何须愁白少年头?”“北京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共同的特点之三是没有“大道理”,却更加催人向上……当然,还有更多的原因是没办法说得清楚的,因为它深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的感觉里。

  听完“红”的歌,不妨再听听没能“红”的好歌,原因或许同样也很多,但总觉得与大众有距离,动辄“巍巍钟山,滚滚长江”,气势恢宏,极尽辞藻铺陈之能事,可往往“什么都说了,却等于什么都没说”。把自己感动得要死,别人无动于衷,很难触动人的内心世界。

  正如章世和认为的那样,一首好的歌之所以能打动人,正是在不经意间传递出了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就南京而言,首先需要的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南京是历史文化古都,太丰富的遗产有时反而让人在取舍时犯难,不像评弹、昆曲,一唱就是苏州的。

  如果有了一首好的作品,还需要些什么?“一个好的平台,两者缺一不可!”章世和认为,即使一首歌符合所有“唱红”的条件,可如果没有平台,也很难走入千家万户,正如《莫愁啊莫愁》借春晚之力被海内外传唱那样。还有《吉祥三宝》,“十年前就创作了,但广为人知却是在十年后,没有机遇,同样没人知道。”章世和表示,现在很多歌都很不错,但它们的知名度比起《莫愁啊莫愁》还差得很远。

  “平台真的很重要。”陶思耀则建议,第一步当然是需要好的作品,第二步要辅以最好的录音、最好的演唱者,第三步则要进行宣传,大力气的宣传。

  惯于利用网络平台的“D—evil饶舌团体”,同样不否认平台的重要性,“只要一首歌天天在你耳边唱,一遍、两遍、三遍,不管什么旋律,最后你都能学会!”

  好听的歌,合适的演唱者,卓有成效的传播平台,三者缺一不可,虽然记者的采访对象不同,他们在一首好歌的诞生上却取得了共识。这也是记者的观点。当然,记者认为三者中好歌是前提,是核心。好歌的 前提又是它能够打动人心。一首琅琅上口,深入人心的歌在人群中传唱是很自然的。《北京欢迎你》是这样,相信“南京这首歌”也是这样。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南京不缺歌,缺的是心动!

  快报记者 郑春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