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2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地下导游邱林演完《千里走单骑》后失业了
· 淹没在经济社会和学术腐败海洋里的高才生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9 月 1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淹没在经济社会和学术腐败海洋里的高才生们
  尚尔凡 任卫军 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友情推荐

  本书两位作者结合在北大、清华多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工作后的反思,向读者展现了顶尖高校内更加真实、丰富的象牙塔生活。本书将带你走进北大、清华,让感人的经历激励你,鲜活的人物感动你,珍贵的体验启发你,幽雅的风景陶醉你。书中更教给人一种面对学习、面对竞争时积极的态度和执著的精神。

  [上期回顾]

  读了研究生后,很多学生都跟着导师做项目,作为干活的补偿,导师会给学生发饷,一个月少的几百,多的上千。研究生小冯还承担了另一个重任——帮老师写论文。有一次,论文写好后,导师付给杂志社1000多块钱的版面费,小冯则收获200元稿费。

  “好”老板和“坏”老板

  有些研究生,几年内都过得非常舒服,而另一部分人则过得辛苦而郁闷。这些都取决于老板的“好”与“坏”。“好”、“坏”的含义很宽泛,对有些人,严格要求是好;对有些人,指导有方是好;对有些人,宽松的目标管理就是好。而对有些人,剥削干活就是坏,天天坐班就是坏,老板给的“赏钱”少也是坏。

  “好”的老板会让学生很感动。学生即便一个月只去几天实验室,老板还是每个月按时给他们发邮件:“你好,有时间来实验室拿一下这个月的津贴……”

  “坏”的老板会抠门得要死。某老师故意在每月最后几天,临下班的时候才发工资。走得早的同学很可能就拿不到钱。除非同学自己厚着脸皮去找老师要,否则老师就省钱了。

  有的老师为了督促学生努力工作,把实验室的电脑账号设成“WorkHard”、“StudyFast”,还不允许学生修改密码。

  有的老板还很不负责。他们的精力都放在外面开公司赚钱上了。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可以称得上是富翁,常听说某某老师身价几千万,是几个大公司的股东,在繁华地段开餐馆,在写字楼里买下几层。可是他们的学生可就惨了,完全变成了他们赚钱的机器。如果老师有入股的公司,学生就在公司里上班,里面工作的人一个月好几千,学生只给几百。学生变成了标准的廉价劳动力。

  有些老板甚至连自己的学生都不认识。学生打电话找他,第一句话都是说:“××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您有印象吗?……”

  “八股文”驱动下的功利科研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的想法都是很现实的。

  在大学里,老师的管理单元是实验室,每个老师都隶属于某个实验室。给学生上课只是每个大学老师的“副业”。老师的考核指标最重要的是看每年发表的论文和拿到的科研经费。所以导师不会像中学那样逼着你学习、逼着你要强,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学生能否帮他们创造财富、创造Paper,而学生的毕业和发展不是他们晋升要考虑的因素。

  世界怎么看清华?最重要的就是看清华每年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和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中收录的文章数量。清华怎么看老师?最重要的是看每年老师能在三大检索系统中发表多少篇论文,一年能拿到国家项目多少钱,这两个考核指标完成得不好就不能留任和晋升。

  由于学生发表的论文能够算到导师名下,老师为了生存,会“压迫”学生不停地写论文;另一方面,老板接了很多对科研没有好处的工程项目,这样才能把每年几十万的经费指标完成。每个月花几百块钱雇用学生这种廉价劳动力,干着公司里要花几千块雇人做的事,难怪同学都戏言自己被“剥削”了。

  原本“4+2”的本硕连读,是建议硕士两年毕业。但老板们不希望学生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就拍屁股走人。他们希望学生三年毕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多给自己干点活。于是如今的清华,大部分硕士,还是要两年半或者三年才能毕业。

  项目,老板可以挣到比他工资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自然上课对老师没有多少动力。老师已经把必须完成的课时指标,当成了负担和累赘。备课普遍越来越不认真,越资深的教授越少出现在课堂上。

  学生搞科研也是很现实的。管你剥削不剥削,目标就是毕业。极少有人的初衷是为了学科的发展。或许博士还能对科研有所贡献。对于硕士,做着脱离实际需要的研究,写着“八股文”的文章,除了提高了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其他对毕业后的工作不一定有太多用处。

  学术会议的重要任务是玩

  召开的各种学术会议,就是全国、甚至全世界同行老师相识、交际的主要方式。小韩第一次到上海开会就体会到了这一点。

  会议在上海××大学举行。第一天一进会场,小韩就看到了自己研究方向的国内七大巨头都在场。当时小韩就后悔自己的导师怎么没来。七个人里,三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武汉,一个来自西安,两个来自上海。每年国家对这个领域的几亿科研经费,多半都被这几个人物“垄断”。来这里开会,除了各自发言、主持会议,其他时间几位老板都“团结”在一起:吃饭在一起,抽烟在一起,出去玩也在一起。

  晚上吃饭,上海××大学的老师致开场白:“感谢大家来到上海,祝大家吃好、玩好!……”看着满桌丰盛的菜肴,看着窗外的黄浦江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小韩明白了几千元的会议注册费已经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们的一次度假和放松。不过在这种气氛下,相识、交流确实很舒服。都是公款,挺好。

  第二天,大会特邀了IBM的高级经理做了相关解决方案的介绍。外企的人一张嘴,就感觉没有了学校里“之乎者也”的学究气,讲话干练、精辟而引人入胜,让小韩对外企一下子有了好感。40分钟的介绍很快结束了,IBM经理只是向主持人点了点头,就拿上风衣匆匆离开了会场,之后几天也再没有在聚餐中出现。小韩非常遗憾这些大公司没能和学校氛围融在一起。

  七大巨头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轮番上台讲Paper。小韩数了一下论文集,近一半的文章出自于几大巨头的学生之手。这种现象也不奇怪,能在中国组织的会议,多半都是他们七个组织的,照顾自己的学生也在情理之中。小韩在想,要是自己的导师能融入他们“七仙女”组成这个领域的“八仙过海”,该有多好。这样实验室的经费不再愁,项目有的是。小韩意识到老板的社交能力实在是重要。

  会议的最后,特意留出了半天,组织全体与会人员去周庄玩。给小韩的这次“公费旅游”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的同学给我颁奖

  还没有毕业,一批人在清华里已经被大家称为“总”。因为他们是在学校里发家致富的先驱,他们是成功人士的标志。学校里很多学生在外面打工,而只有其中做得好的,还没毕业就被公司提拔,有的给予了正式员工待遇,有的甚至成了部门经理,他们就是同学身边被称为 “总”的人。他们当中“穷”的可以挣了钱平时小小挥霍一把,而“富”的,已经是没毕业就买车买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研二的一次奖学金颁奖,更让我的一位好朋友小杨备受打击。小杨因为论文多,又有社会工作,评上了学校的综合一等奖学金,5000块。心里非常得意,全系算上博士,没有几个比他奖学金拿的钱多的。

  这次小杨得的是一个新设立的奖学金,据说设立奖学金的公司非常重视,总裁和他的几个“心腹”都要来清华参加颁奖仪式。

  等几位公司领导一进场,小杨郁闷坏了。原来颁奖嘉宾中居然有小杨的室友阿朱。阿朱不光在半年前就自己挣钱买了房子,如今还成了这家设立了奖学金的公司领导。从本科开始,前后在这个公司打工3年,如今阿朱已经成了公司的技术一把手。

  小杨排队上台领奖,居然对面的颁奖嘉宾就是阿朱。别人领奖都会对着领导说:“谢谢领导”。小杨握着阿朱的手,却语重心长地说:“兄弟,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是你不应该侮辱我的智商。你都当领导了,怎么不告诉我?”

  “啥领导,都是打工,呵呵……”

  小杨拿着钱,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自己还没毕业,人家已经名利双收,要钱有钱、要地位也有地位,怎么人差别会这么大呢?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