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两位作者结合在北大、清华多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工作后的反思,向读者展现了顶尖高校内更加真实、丰富的象牙塔生活。本书将带你走进北大、清华,让感人的经历激励你,鲜活的人物感动你,珍贵的体验启发你,幽雅的风景陶醉你。书中更教给人一种面对学习、面对竞争时积极的态度和执著的精神。
[上期回顾]
2004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陆步轩开肉店引起媒体关注,随后,失业的武小锋、光华陪聊男,又两个北大另类引起人们关注。他们之所以引起社会热烈讨论,那是因为社会对北大学生寄予了太多厚望,把北大学生神化了。北大学生到底该什么样?北大法学院朱苏力教授的答案是: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
校园“阴影”
“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对于亲人,我只能够无奈,或许死后的寂静,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
这是曾经流传于北大未名BBS上的一个帖子,据说是一位自杀女生生前的绝笔。近年来,包括北大在内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增多,大学时代,该如何去绕过这些“阴影”?
我在北大,也见证了几起“意外事件”发生,几位校友选择了跳楼的极端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引得社会一片舆论:北大学生到底是怎么了?
相比较这些极端的例子,北大学生中其他的动向,同样值得关注。一名研究生不堪学业压力,竟然离校出走。一名本科生在图书馆,因嫌一只小猫吵闹,当众把小猫摔死。
社会的浮躁也在渗透着校园,北大未名BBS上曾经发起了一场讨论:“大学生要不要信仰,信仰什么”。
当然,北大也时有其他大学学生犯的“毛病”。虽然,有些只是个例或极少数,但不能忽视了潜在的危机,校园阴影要是任其扩张,必将带来更严重问题。
做个@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带来一个观点:大学四年,个人成长最大的挑战在哪里?不在学业上,而在人格上。实现最佳的人格成长,就是要做个@人。
邱博士的这个理念,是他受到网络符合@和原血型理论启发而整合的一个概念,@人就是意指O型血人的人格优点和A型血人的人格优点组合在一起,以达到人格完善的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最初10多年当中,先天遗传对个人的人格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后天培养的人格因素越来越起主导作用。邱博士说:“我经过20多年的心理学思考实践,可以明确地告诉同学们: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但需要有坚定的决心与锲而不舍的努力。”邱博士给出的药方是:缺什么,补什么,以及进行“人格配方”。
当然,怎么解决,学生并不懂得和运用专业知识,大学应承担更多心理教育。北大就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也在校园经常举办类似讲座,还收到了很好效果。关键是,还有些同学,不愿意走出去“倾诉”,以至走向了危险境界。
北大一直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社团、讲座、网络等也是有效普及心理药方的途径。比如,关于大学生要不要信仰的讨论,我曾参加过的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校团委,把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主办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请进北大,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一个个真实的场景,震撼了学子的心灵。面对屠刀大义凛然的陈然,为了理想甘洒热血的江姐,一个个具有崇高信仰的英雄人物,拨动了学子的心弦。研究会还请来了李大钊烈士的长子李葆华做报告,让很多同学思想豁然开朗,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太阳照常升起
2007年7月29日,美国《纽约时报》公布了20世纪60年代一位大学女生写给笔友的30封信件。她在信中说:“我觉得自己得了‘2月忧郁症’。我经常在床上度过一个个漫长而又停滞不前的早上,时不时还逃逃学,我真讨厌这样的自己。本周日,我和一帮平庸且让人厌烦的人一起狂欢后昏昏欲睡——我同情他们,但我更同情我自己。”
这封信的作者竟然是美国当今参议员、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连这么优秀的女性,就读于名校耶鲁大学,却依然有这样“颓废”的日子,那即便是北大学生,有个“异常举动”,又何必大惊小怪呢?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像希拉里那样,先找到自我——是一个“讨厌自我”的过程。
北大校友俞敏洪在北大期间也是个“失败者”:高考考了3年才考上北大,进入大学没有一个女孩子爱上过他,大学三年级得了肺结核,在北大教了7年书而没有什么成就,在北大10年没参加过任何活动、任何社团,被北大开除出来无处安身。在30岁以前,他没有尝到过成功的喜悦。但俞敏洪并没有放弃,而是凭着坚强意志走出了一条新路。正如他的“战友”王强对他的评价:“俞敏洪像芦苇一样刚强。”性格尽管柔韧,但却不容易屈服。
很喜欢姜文拍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不管遇到怎样的磨难,不管曾经是多么的卑微,只要敢于正视自我,勇于奋斗,明天的阳光“照常会升起”。
做个独一无二的人
人生规划大师徐小平说:“学习之外的素质可以定义你的一生,因为上大学不是奢侈品,自身的个人魅力才是奢侈品。”
在大学时代,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提升素质和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成为校园中的瞩目对象,即便在北大也是如此。
大学里,每人有每人的爱好和特长,只不过很多人的特长属于潜在特长,利用大学时代宽松的环境和时间,利用社团、讲座等机会,实践和提升属于自己的独门武器。我从小练习书法,也获过不少奖项,成为自己的一项特长。进入大学,书法特长很快显现出来。电脑时代,很少人会书法了,因此,我很快在学生会和团委谋到了宣传部部长的锻炼机会。通过加入北大学生书画协会,参加北大书画比赛,聆听杨再春等书法家的讲座,使自己的技能和眼界有所提高,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得到了不少机会。
选择爱好和特长的余地很大,当然有些技能靠天赋,但更多是后天努力。在北大里,不少K歌高手,每年成为北大十佳歌手、业余主持人。成为北大十佳主持人,半只脚已踏入央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不怕另类,不怕浅显,只要能丰富自己的人生,能让自己有所不同就可以。
第二人生
美国当下最流行的网络游戏《第二人生》,目前有超过330万人注册重塑他们的第二人生,他们在其中生活、交友、学习、工作和经商,迅速得到认可和欢迎。并不是在虚幻中麻醉自己,旨在帮助人们以更充足的准备和信心迎接现实生活的挑战。
大学里并不一定是学习成绩优异才能得天下,在北大,很多靠学习之外的成绩,照旧获得了褒奖。在北大未名BBS中有很多高手,潜藏在网外。也许走在北大校园里,那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很可能就是某个版面的“意见领袖”。一位大学生平时不算是成功的学生,但他喜欢摄影,在网络上被追捧,他说:“这就是我的第二人生,我大部分的成功和乐趣,都来自这里。”
如今进入人才评价新体系,也给很多人提供了更多成才的机会,在校期间,并不是学业起着决定性作用。你完全可以根据兴趣,组建一个社团,在其中充当“领袖”,收获能力,收获乐趣。北大学生中,不少在另一面都玩得很出色,有玩音乐玩得非常专业,也有人自编自导起电影。
在国外,不少名校毕业生毕业后并不是直接选择去就业,而是到非洲等地区进行志愿者活动,他们在那里将会体验到另一种人生的快乐,带着这些经验,将会综合成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
同为徐小平的观点: “学习是用来谋生的,而其他的素质则是用来享受生活的。要谋生,更要享受生活。”看看今天大学校园里的学子们,很少再有享受生活的心态了。当然,更多的是无奈,为了保研、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以便毕业时能有个好的“钱”程,不得不在大学里埋头苦读。好在北大学生,有着更多的选择。大学时代,我看到的身边同学,很多人挺懂得享受北大资源,最起码也是在风风火火参加活动,锻炼某方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