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5米的个头,在2000多年前算得上高大了;如果说他是美男子有点勉强,因为鼻子有点塌。他死得很安详,家人们给他穿上了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穿戴的金缕玉衣,希望他能千年不腐……
2000多年后,他已经化为尘土,一身雅致的殓服也散成了1850片玉片,被太仓的收藏家捐给了南京博物院。昨天,记者在采访南博技术部主任王金潮时说:“这件金缕玉衣将于11月修复完毕,并在南博亮相,到时候,南京市民就可以看到这件国宝了。”
1850片玉整理了三个多月
10多平方米的工作间里,1850片玉片被分成了好几份,头部的古玉已经被镶嵌到了一个泡沫模型上,上衣、胳膊、裤腿、脚、手的古玉片也已被整理出来。
这么多玉片,能还原成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吗?看记者一脸茫然,王金潮笑了,“我先后修复过4件金缕、银缕玉衣,一看就知道什么玉用在什么部位了。”不过,这位特殊的“裁缝”,从接到堆堆古玉片到把它们分门别类,前后花费了3个月时间。
“西汉时期,玉衣非常盛行,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到了东汉,玉衣的制作则形成了流水线。但这件金缕玉衣,由于工匠并不太熟悉玉衣的制作,因而并不规整。一般来说,玉衣的左右脚,前心后背都是对称的,但这件例外,加上玉料已经残缺了,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给它们分好类。”王金潮说,“头部的玉片比较好区分,相对比较小,金丝的直径只有0.4毫米,孔也小,因为人的头部很复杂,制作的时候是头顶、脸部、后脑勺一步步完成的;而上衣、裤腿的玉片比较大,金丝的直径也大一些。”
拼一只脚花一个星期
“搞清楚每一块玉片的位置后,下面要做的就是让它们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因为玉衣是用硬质的玉石制作的,为了便于穿戴,它的构成与普通衣物并不一样,而是分为面罩、背心、膀子、裤腿、手套、脚套几个部分。人死后,将不同部位穿戴在尸体之上,然后再用丝线缝合。
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像玩拼图游戏,但实际上,又费脑筋又耗时间。王金潮说,就算熟能生巧,把一只脚的玉片拼接起来,要花费一个礼拜。
修复:金丝要配一公斤
通过拼接,所有的古玉就能回归到2000多年前的位置上,剩下的工作就是用“金缕”把它们穿起来了。“修复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手了。穿玉衣的手大拇指可以是翘着的,也可以是握着的。这都需要在修复的时候给出准确的判断。”
制作金缕玉衣的金丝工艺要求很高,在高度放大镜下,金丝并不是圆柱形而是方形长条。这用现代机器是拉不出来的,它需要人工捶揲,必须特别订做。“这件金缕玉衣,现有的一些金丝,我们都会一一用上,但还是缺口很大。这件金缕玉衣需要2000多片古玉来织,所需的金线直径在0.8~0.4毫米之间,长度也在4.5~5厘米之间,但加在一起,起码还要一公斤多黄金。”王金潮说,1公斤黄金要25万元,再加上要另外配置的玉片,这件玉衣没有几十万元修复不好。
主人是个塌鼻子
根据玉片的形制、组成方式和并不规整的特点,王金潮大胆推断,玉衣的主人生活在西汉末年。“从玉的质地来看,应该是江苏土产的。”
根据已经拼接好的玉面罩以及脚部,王金潮说:“玉衣主人的个头应该在1.75米左右,比南京博物院现藏的银缕玉衣的主人高4厘米。”
在已经拼接好的头部,记者没有找到眼睛和嘴巴。王金潮笑了笑:“玉衣主人死后很安详,是闭上眼睛的。玉面罩上表现眼睛的部位,就是两条缝。嘴巴也是合上的,就只用一条缝来表现。”果然,记者发现,其他玉片都是上下左右用金丝织起来的,而眼睛、嘴巴部分则只有左右用金丝织成,上下特意留下了一条缝。
鼻子呢?王金潮说,鼻子处的玉片已经没有了,估计藏家买来时候就缺了。不过从现有的玉面罩来看,玉衣的主人鼻梁不高,是个塌鼻子。
是敢于越制的诸侯王
“西汉时期,玉被大量、广泛采集,皇帝、皇后死后都要穿金缕玉衣;诸侯王也穿玉衣,但只能穿银丝织成的;长公主只能穿铜缕玉衣。”王金潮介绍说,西汉兴穿玉衣,是因为帝王们认为穿着玉衣遗体就可以千年不腐了,也正如此,汉代一度出现了玉荒,一些诸侯王甚至用大理石代替。
“玉衣主人是男是女,看一看他们生殖部位的玉片形状就知道了,遗憾的是,这件玉衣生殖部位的玉片遗失很多,但仍然可以判断他是一位男性。”这件玉衣是收藏家从徐州购买的,王金潮推断,玉衣主人是一个敢越制的诸侯王。“西汉末年、东汉末年,诸侯王越制的情况特别多,从出土情况来看,不少金缕玉衣的主人都是诸侯王,并不是皇帝。” 快报记者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