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一边吃晚饭,一边看中美女子排球赛。朋友的孩子,一看到美国队赢球,马上就开心得大叫。他的爸爸不乐意了,指着他笑着说,看来你将来会成为纯粹的美国人,去攻打伊拉克了。我觉得好笑,因为这位爸爸才是纯粹的美国人,而他的儿子却是一个在美国出生,生活一年,在香港生活了八年,在北京生活了四年的中美混血儿,怎样看也比不上他的父亲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美国人。
他的父亲是中国队的铁杆粉丝,不管什么比赛,他总是为中国队加油。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他比我们这些中国人还要中国人,说起中国,他总是一口“我们我们”,如果被人叫做老外,他会很不开心。和他儿子不一样,他喜欢北京,正是因为他的一再坚持,他们一家才从香港来到了北京安家。他觉得北京让他感到更加亲切。当然他十几岁的儿子并不认同,饭桌上,除了为支持哪个队父子两个人争论不休之外,为了北京好还是香港好,两个人也争论了很久。最后我们这些旁观者被要求,各自说出北京和香港的利弊。这下倒是把我们给难住了,因为要归纳一个城市的利弊去告诉一个孩子,真的不容易。
饭桌上还有一对夫妻,妻子是美国人,丈夫是北京人。妻子为美国队加油,就在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她很严肃地为我们更正:我不是因为自己是美国人而加油,我是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加油,我支持郎平,所以我支持美国队。我是一个世界主义者。
我们聊起了奥运会,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虽然奥运会的口号,是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在一个奥运大家庭里面和谐共处,但是争夺奖牌的这种方式,却很容易激发起民族主义,所以有点矛盾。不过这次奥运会代表团的组合,却又让大家看到了很多不分国界的东西,比如郎平在美国执教,而法国的击剑教练来到了中国。奥运马术选手华天,这个代表中国出赛的年轻运动员,他的中文绝对没有他的英文标准和流利,但是他的中国护照,让他成为了中国代表团的成员。
从这一点上来看,代表一个国家的运动员不一定就生活在这个国家,但是他们的国籍决定了最后他们代表谁来出赛。在地球村的时代,连运动员都越来越国际化了,所以一个运动员同时获得不同国家观众的支持是件很自然的事,因为知道他、了解他、喜欢他的人,不一定局限于他的同胞。
闾丘露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