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影,“好人”“坏蛋”一望便知。“好人”个个浓眉大眼,一脸正气,“坏蛋”则无不贼眉鼠眼,充满邪恶。这就叫做“脸谱化”。后来改革开放,我们的美学原则也随之改变,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正面人物畏畏缩缩的,反面角色倒是趾高气扬。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我可能赞同后者,但就生活经验而论,却以为前者更为有理。
昆德拉说,面孔是一个人灵魂的仪表盘。贝娄也曾说过,一个人四十岁以后就应该为自己脸上的每一个粉刺负责了。人有天生的长相,这不足为凭,后天的生活和阅历必然会在我们身上留下确定的印记。人是一种特别“住相”的存在,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经过些什么,有什么盘算,只要你有足够的经验就能洞若观火。农民有农民的风格,工人有工人的气派,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氛围。还有穷人和富人、“好人”和“坏蛋”、成功人士和落魄的家伙、当官的和平头百姓……所有的不同和区别一概是写在脸上的。一个不住相的人非常了不起,比如像富人的穷人,或者像穷人的富人,比如像百姓的官僚,或者像官僚的百姓……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
人不仅受制于自己的存在,并且一切都将反映在他的脸上、形体上以及言语中。虽说大家都试着修饰、装扮、表演,力图给别人一个自我认可的形象,但所有的这些努力基本上都是作用于表面的。美容整形、形体训练、礼仪速成、文化恶补……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一层装饰性的表皮、一张画皮,一旦戳穿让人触目惊心……
表面的努力靠不住,我是否就赞成“心里美”呢?应该不是。在我看来,“心里美”是某种自暴自弃的托词,或者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它割裂了内在和表面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才是我们谈论的关键。如果这“心里美”不能焕发到表面来,它就一点都不美,不是真正的美。
所以说,形象不仅仅是形象,它几乎就是我们的全部,是以我们的全部为依据和启动的。它是一个结果,而非最初的原因。从改变形象开始改变我们的存在不免是倒因为果。在这方面花费心思看似方便、讨巧,其实徒劳。除非你对自己的形象满意,如果不满意,那就不只是对形象不满意,而是——我敢肯定——对你的整体、一切不满意。因为,“一切都写在脸上”。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改变那一切,从原因开始。善者无恶相。当你的存在真正得以改变,一定会焕发到脸上来,挡都挡不住。因此,注重和爱惜自我形象的家伙注意了,你的每一个念头都很重要。心胸情怀很重要,培养浩然之气很重要。
韩东:著名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爸爸在天上看我》,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