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不要逼雨果去做巴尔扎克
· 子非80后,焉知80后之乐
· 老王蒙的“不寂寞” ■徐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8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不要逼雨果去做巴尔扎克
  ■柔草

  王蒙不辞辛劳,在电视上小批80后,替媒体做了个热点。作为一代文学大家,王蒙老师令人尊敬。不过,他这次说80后作品的整体印象是“没有昨天”,并为这种“躲避历史,没有昨天”的现状“深感忧虑”,让人觉得是没话找话。

  历史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切肤之痛。背叛冤屈孤独、战争饥饿死亡、渗入骨髓的爱情、被陷害被侮辱被追杀、生离死别,这些文学沃土,才能长出峥嵘苍劲之树。太平盛世,备受呵护,衣食无忧,通常适合长草莓。

  我以小人之心揣度,巴尔扎克因为债台高筑,风流贵妇虽附庸风雅却虚情假意,老巴整日被讨债鬼追逼,贵妇玩弄,对现实生活刻骨铭心,所以他才“很历史”,才有《人间喜剧》,才会成为现实主义大师。而且短命。而同时代的雨果,因为生活优裕,养尊处优,所以他才“不历史”,才能浪漫得起来,才有《巴黎圣母院》。而且长寿。要求80后有历史感,恰如硬逼肚皮撑得滚圆的人有饥饿感,雨果成巴尔扎克。

  把整个80后一锅烩,也乱了味觉。就一代人来说,有拿生日蛋糕当泥巴砸的,也有拣垃圾的。我曾见那些打工的青年,到编辑部来送稿,在香烟壳上写的文字,攥得汗津津皱巴巴的。如果不是找饭吃比玩文字更迫切,他们中一定会出比韩寒更有历史感的作家!

  青春文学对仍然长着青春痘的人来说,是美丽的,可以有大群粉丝和市场。但它是奶油蛋糕,吃多了是要腻的。80后作品在台湾销路冷清,已是兆头。估计台湾的书商还不会玩“团购”的猫腻。众多80后,有的可能成为大师,有的也就这样玩玩文字,然后销声匿迹。

  有人把王蒙批评的问题归咎于他本人,呼吁要对80后传帮带。 岂知手艺可以传帮带,做官也能传帮带,唯独文学不能。说王老师借此同80后套近乎,也不大可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他已奠定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无须孙子辈捧脚。

  我理解王蒙所说的历史,或许是指现实。因为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50年后,今天的80后孙子辈一定会惊呼,瞧!爷爷奶奶们多历史!王老担心80后的作品能否反映当下生活本质,给后人留下真正的历史。那就更不应该苛求。那么多老家伙都在装孙子,凭什么要求年轻人去崇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伪话题,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秀,是电视节目难以为继,硬着头皮做的一期策划。点子也许不错,做砸了。本想雷倒一片,不想遗人话柄。以王蒙之睿智,不致受骗。看来媒体不够厚道,硬逼着老人家入套。

  ■新闻回放

  老江湖与少壮派的

  零距离论道

  王蒙做客一直走娱乐路线的湖南卫视文化节目《零点锋云》,与80后作家张悦然展开对话。

  王蒙承认,自己看的80后作品有限,不过这些作品都让他耳目一新。但是,80后作品给他的基本印象是“没有昨天”,也就是年轻作家写的这些生活场景,可以是任何国家的年轻人写出来的,看不出来是中国特有的,他们似乎在躲避历史。

  张悦然则认为,不需要把历史当标签,一个个挂到作品上。她还认为:“老作家的作品和历史挂得太紧,写作不够人性,不得人情的作品很多,很难看到人格独立的作品。”

  王蒙随即表示,自己可以写得更人性,更大胆,他还强调,“找不着一个中国当代的作家,写自传写得比我更坦诚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