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香港特首曾荫权7月16日在立法会特首答问大会上宣布一系列抗通胀措施,纾缓市民的通胀压力,涉及金额为110亿港元。
(7月17日《中国新闻网》)
港府此次的措施有如下几个鲜明特征:其一,救济动用资金规模大——总计110亿港元,如果再考虑到年初港府宣布的700亿市民“红包”,总的救济规模更是十分惊人,几乎占到港府去年全部财政收入(2888亿)的近三成。其二,救济的项目、方式非常广泛——如代缴房租,电费补助,教育补助(派发书簿津贴、开学特别津贴),豁免雇员培训征款,冻结与市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各项政府收费,等等。其三,救济的范围、对象以普通市民尤其是低收入市民为主——如代缴房租针对的是“公屋居民”,教育津贴主要针对的也是“领取综援的学生”,而“额外多发放一个月综援”更是如此。
港府的这一系列举措,内地是否可以或应该加以借鉴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一面是物价居高不下,一面又是居民实际收入增幅太低,民生救济的必要性无疑不言而喻。然而,现实地看,尤其是以港府为参照——对比其救济措施,不能不说,在这方面,眼下我们的实际作为仍是不如人意的。如在救济资金规模上,去年一年,内地对城市低保对象增加的补助不过区区51亿,以此对应数以万计的城市低保人群,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再看救济的项目方式,与港府几乎包罗居民生活所有重要方面如住房、电费、食品、教育、交通的救济,以及直接补助与减免政府收费双管齐下的救援方式相比,时下内地政府一般仅侧重于食品生活补助,且在减免税费上迟迟缺乏相应配套的民生救济状况,显然大为逊色。
鉴于此,内地应以香港的经验为鉴,尽快推出规模与社会需求相符、项目方式广泛多样、侧重低收入困难群体的民生救援解困规划。
(张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