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字词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盯着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看久了,那字词会突然变得不认识。
我做过一年专业校对,那阵儿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每逢这种时候,我都有点莫名的兴奋,会纵容自己在那种恍然、木然的状态下多沉溺一会儿,我是有点喜欢那种熟悉的事物突然陌生到虚的感觉。
这种陌生化现象,与注意力问题有关,从科学角度即可解释得一清二楚。不过对于字词还有另一种陌生感,就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与语言文字的发展史,以及整个人文历史有关。
我们每天说话、阅读、写作,使用成千上万的字词。这些字词中,有很多使用极为频繁,熟视无睹,可是一旦细究起来,都会产生陌生感。
比如我们常会说到“世界”、“社稷”、“切磋”、“琢磨”这样的词汇。我们都是把它们当成词汇的最小单元在用——“世界”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社稷”是指国家;“切磋”、“琢磨”都是指互相研究,互相学习长处,纠正缺点,诸如此类;然而,稍微深入一步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分别都是两个词的组合——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属于时间范畴,“界”则是对方位的界定。“世界”是由“世”与“界”两个最小单元词汇组成的。“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只是古时君主常常把这俩神搁在一起拜祭,后来才把两个词联在一起表意国家。
“切”和“磋”最初是咱的先人们鼓捣动物骨角,将之变为工具或者首饰的不同手段;“琢”和“磨”则是咱的先人们鼓捣玉石,将之变为工具或者首饰的不同手段。《诗经》里有著名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此对照即可知道,现代汉语中的“琢磨”、“切磋”同样都是可以再拆分的组合词。
这样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举不胜举,概因汉语言词汇在初创阶段,大多是单字词,后来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常用词汇才变成了以双字词为主。
当然,肯定不是所有双字词汇都可以再拆分,比如,现代汉语中很多外来语词汇,就都是独立的最小组词单元构成,作家阿城在《闲话闲说》一书里曾经举过大量例子:“典型”、“肯定”、“自由”、“条件”、“流行”、“认为”、“解决”、“调节”、“紧张”……这些词都是从日文引进的。阿城举完这些例子,笔锋一转戏言道:“如果我们将引进的所有汉字形日文词剔除干净,一个现代的中国读书人几乎就不能写文章或者说话了。”
行文至此,我也从对汉语字词的讨论中抽身,笔锋一转来说眼下的抗震救灾——这一场全民感动中,我们各自都说了、听了多少话,看了多少句子,这里边有多少是“套”话,未及深思就轻言出口,是不是该反思反思了?
杨葵:资深出版人。著有《找不着北》等影视剧、《在黑夜抽筋成长》等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