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
整个晚上,傅聪都虎着脸,很不高兴的样子。到最后观众长时间鼓掌,显然还希望加演曲目,他只出来鞠了个躬,就这似乎还很不情愿,脸上见不到一丝笑意。最糟糕的是上半场演奏到一半时,他被台下的嘈杂、手机铃声,还有时不时出现的闪光灯搅得心烦意乱,忍无可忍了,发作起来。我听他朝台下说了两句:“请不要拍行不行?再拍我就不弹了!”这是对用手机拍照的人发话;过一会儿又停下来道:“请尊重音乐!”我猜这以后主持人一直处在惶恐状态,担心傅聪当真“罢工”。幸而音乐会好歹还算是进行到底。
这是上个月的事,南京开纪念傅雷的会,傅聪显然是冲着父亲的面子来的。时过境迁再说这事,实因一直觉得不知该怎么说。类似这样的尴尬场面在我们这边已不是一回两回,据说几年前傅聪在深圳一次演奏会上也光过火。我自己就遇到过好几回。有次坐在前排,清楚地看到台上那位法国钢琴家在嘈杂声中一边弹一边不住地摇头,表情里有无奈有嘲弄。另一次是在人民大会堂,地方大,局面更加混乱,观众当中有无数的琴童,家长在指挥,“站前面去,看人家的指法”,于是就见一大帮小孩跑到乐池前。演奏者是个加拿大华裔女钢琴家。她停下来,对台下说了大约五分钟,满面怒容。中心意思是,她在世界各地许多著名音乐厅演奏过,包括卡耐基音乐厅,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观众。演奏后来还是继续下去,在一种怪异的气氛里继续。
我曾在报上分别读到过两位女作家谈此类现象的文章,如出一辙地对观众不懂音乐、素质的低下表示不满。我的尴尬在于,一方面因音乐会的嘈杂声不胜其烦,另一方面,当那个女钢琴家大声呵斥之时,我也觉得自己也被冒犯了。此外,论到民族素质、文明这样的大题目而拿音乐会的秩序说事,我多少也觉得有点上纲上线。过去在戏园子里,观众跷着二郎腿嗑着瓜子听戏,很难说那就是不文明,西装革履正襟危坐才是文明,不同的习惯而已。倘共同的标准、共同的习惯一时不能形成,不妨就守着礼貌的底线。当然何为礼貌何为不礼貌,又涉标准问题,依我看来,不同的人群交往,礼貌的依据就是“入乡随俗”。入乡随俗不仅是地域的概念,它也体现在其他方面,西方古典音乐的故乡在欧洲,听西乐,我们就该照老外的规矩来。当然在我们这边这样随俗要比别处华人世界难得多,别处是乐迷才来听,就算是附庸风雅之辈,也是做好了遭罪的准备的,不像我们,每场音乐会都会进来半数以上不相干的人:学琴的小孩被家长逼着来,得了赠票的人弃之可惜,不来白不来。这也是一种“国情”,或曰一种“俗”,这样的“俗”,还是改改为好。
余斌:著名学者,执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周作人》《字里行间》等书籍。
纸上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