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清洁权力”不能靠人海战术
· 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是什么?
· “捐款没到位”未必就是捐赠秀
· 捐款风波背后的制度疏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1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清洁权力”不能靠人海战术
  “万名审计人员跟踪审计救灾款物”,这个消息不错。

  《中国青年报》6月18日的报道说,调查显示北京有95%的人表示援助过地震灾区,有6成被访者担心善款被挪用,5成人希望公开善款用途。我没有调查,自然不能说调查得来的数据有什么问题,只能感慨:担心善款被挪用的只有6成,希望公开善款用途的只有一半,实在是一个奇迹。

  万名审计人员已进入救灾和重建审计。起点是地震发生数天后,不能不说及时;未来至少还有8年重建时间,不能不说持久。目前审计还只到县级以上单位,已出动万人,而审计署有决心:救灾款物流向哪里,就跟踪到哪里、监督到哪里,一直跟踪检查到乡、村、人。由此,则全过程审计总共会出动多少人,我没法预计。

  审计部门以这么大的决心和力量,去求取地震救灾与重建工作中款物流向的放心,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我又想,把一个点多面广的监督放心寄托在某个部门的工作之上,想法是不是有些单纯。审计也好,别的部门也好,我当然希望中国有一个部门可以解决中饱私囊之类的问题,但实话说,这似乎又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我不是说审计没有用处,恰恰相反,审计的作用太大了。只是,当我们把款物的合理使用寄托于审计,无异于就是说如果款物用得怨声载道,那应当归结于审计部门工作不力,这岂是审计部门承担得了的责任。大家都盯着救灾,审计也全程介入。不过,花钱的地方很多,花大钱的项目也不少,非仅救灾一项,就钱物的数量来说,比救灾多的地方也不少。哪一项财政拨款,哪一项重大捐赠,都需要有审计吧。这里万人审计,那里万人审计,审计部门要搞到多大才行呢?

  审计是一种监督,但并非监督的全部。我不知道,一个监督体系相对完备的社会,审计部门需要多大,如果没有全程审计,财务监督是否就会脱轨,人们是否会把账目清白的希望寄托于审计全程介入。

  一个有着完备监督体系的社会,并不见得需要更多的“专业监督人员”和“专业监督机构”,但取得的监督效果,可能比“专业性监督”更好。因为监督从本质上讲,不是一个专业工作,而是一种权力机制,使权力运行在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中,而不是专业监督工作者的眼目下。预防腐败甚至要动员到“廉内助”“枕头风”,只不过说明了靠专业监督工作者的“人盯人”战术来解决问题是何其困难。

  不可能给每个人派一个警察来堵塞漏洞和预防犯罪,不可能靠“一盯一”来预防腐败,也不可能靠审计工作人员无所不在来解决社会的财务监督问题。理论上讲,每人跟一个警察,每个官员跟一个监察,每笔账目发生时都有审计到场,大概真可以解决问题,但事实上,这只是使社会无法动弹而已,警察占百分之五十,监察占官员的百分之五十,审计工作人员占社会的百分之几十,社会运转得了不?社会治理的“人盯人战术”,必然就是“人海战术”。

  地震救灾和重建的全程审计,大概算是特事特办。我也理解,就救灾和重建所形成的关注及权力监督并不完备的现状而言,它是必要的。但为了求取一个项目的财务清洁,就要动员万人全程审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哪怕成功,我也希望不要感到从中尝到了甜头,财务清洁寄托于“特事特办”,实在是苦涩和无奈之事。在权力制约体系能够运转的环境中,它很可能是不必要的。

  靠“内部人约束”来清洁行政,不是前途,权力制约体系的完善才是可信任的清洁剂。

  (作者系著名杂文家,《长江日报》评论员)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