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6版)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次救援行动,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民间的身影,数十万志愿者奋战在第一线。
徐友渔: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对民间组织、个人在前方起的作用印象深刻。江苏的民营企业家陈光标,带着几十台大型设备,几乎和救灾的部队同时到达重灾区。这简直太了不起了。说到设备,这次救灾是用了很多机械设备的,我记得1976年的那次,解放军几乎是空手到达灾区的,解放军去挖幸存者和遇难者,连手套都没有,几个小时后,每个人的手上都是鲜血淋漓的。你再有觉悟,再有革命的干劲,还是很难发挥作用的。陈光标带着重型设备,日夜兼程,赶到灾区,他是自己想到的,没有哪级政府命令他这样做。这种例子非常多,民间组织和个人起的作用非常大。但是我应该说,今后中国的民间组织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起到的作用应该更大。台湾9·21大地震时,我就发现,最早对地震采取应对措施的不是“政府”,是民间组织,往往是他们最先到达现场,组织救灾,他们分发救灾物资细致、规范,各方面工作都很周到,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民间力量所起的作用,甚至是超过了“政府”,无论是效率、透明性、廉洁度上都是这样的。这一次,在我们这边,我的评价是很高的,这次民间力量起的作用很大,感人的事情非常多。我希望以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救灾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和一些旧套路
星期柒新闻周刊:看来您的评价非常高,那还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徐友渔:全民一心去救灾,可还是有一些单位和部门在救灾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比方一些科研单位和一些部门,大力宣传自己有多少院士去了救灾现场。我觉得派院士去灾区也可能起好的作用,因为院士的水平很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派院士去是没有特别意义的,很多院士年事已高,院士的高深学问不一定派得上用场。另外,一些单位有在救灾方面刻意制造亮点的倾向。有些单位的抗震工作做得比较好,姿态也很高,但是并没有做到精打细算,花了很多不该花的钱,一些正常的业务也耽搁了。坦率地说,我对四川省电视台的节目感到不是很满意。它们跟中央电视台比要差一些。灾害是发生在四川的,地震发生后,我有一周在四川。我首先要看的是四川电视台,四川台我觉得它很多东西做得很好,但是我觉得它也有一点问题。我最想知道的是灾害的程度,救灾到了哪一步,但是我看四川台看到最多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当地首长的表现,省委省政府、各级政府是怎么重视抗震救灾的,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可以看出来,他们把歌颂本地政府抗震救灾的政绩放在第一位,放在第二位的是宣传好人好事。这些都是需要的,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旧套路在里面,是本末倒置。以前我们的套路是,灾害发生了,第一件事情不是谈灾害怎么发生的,有多大的破坏,出于本性,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这些,而我们的第一条消息是领导干部怎么领导抗击灾害,然后才是灾情的报道。对于四川台来说,这些旧套路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的。他们这方面还有改进的余地。
四川没有受灾的地方很多,可实施本省对口支援
星期柒新闻周刊:抗震救灾还在继续进行,您有什么建言?
徐友渔:两点。一点,央视的白岩松去了灾区,他说他到了灾区后,才知道灾区的困难不是他在北京可以想象的,所以他呼吁抗震救灾的浪潮应该是持久的,不要来得猛退得也快,这一点他说得非常到位。第二点我觉得灾后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讲究它的科学性。形式主义的东西最好要少一些。灾区重建要考虑经济成本,要考虑最大的效率。我的观点不一定对,比方说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各省市支援救灾的钱款物资统一交中央,由中央拨给四川,然后由四川分发给各个受灾县市。四川没有受灾的地方很多,对口支援也可以在四川之内进行。这样的效果是不是更好些?总之,一要实事求是,二是精打细算,三是考虑合理性和科学性。
抛掉虚骄之气 重新认识自己
星期柒新闻周刊:2008年是奥运年,国人期待很高,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一年困难重重,雪灾、火车相撞、手足口病、地震,面对这样一场超常规的考试,您有什么感想?
徐友渔:在某种意义上,雪灾、交通事故、大地震,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的运气怎么这么不好?2008年,大家满怀期待,结果出了这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天爷对中国怎么不公正啊,中国人吃过那么多苦,刚过上好日子,老天就……不过这种怨天尤人的情绪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平心静气地分析,我觉得在2008年之前,中国人在心态上已经出现一些问题了,有了些虚骄之气。一些人总觉得我们现在非常了不起了,以后我们的事业就会一马平川了,欧洲不在话下,日本也不在话下,连美国也不在话下。我觉得困难来了,我们不能说老天爷对中国不好,客观地说,大自然的力量和作用,没有任何神秘的成分,也没有任何人为的成分,实际上,一个民族和一个人一样的,我们总是在困难中前进的。灾难是坏事,但是这些灾难也可以提醒我们在2008年,抛掉那些虚骄之气,代之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
快报记者 倪宁宁
截止到6月5日,甘肃在地震中受灾最重的陇南市文县已经有半数中小学复课,17738名学生在地震后走进课堂。同时,鉴于天气炎热,文县政府部门鼓励一些复课的学校调整上课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一些学校将上课时间调整为早晨和傍晚,并将课堂放在室外。图为6月6日,文县城关镇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课。
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