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自然资源不能过度开发,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这一点如今已是共识。慈善呢?是否也属于一种不能过度开发的社会资源?对于这一点,最近屡次上演的逼捐事件,似乎已经模糊了原本应该很清晰的答案。
6月5日,万科股东大会16亿A股以99.8%的赞成率通过向灾区追加援建1亿元的计划,之前捐款200万引起舆论大哗,到如今增加一亿援建,恐怕多少有舆论压力的作用在里面。在此次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长王石为自己此前“捐200万是合适的”这一言论给万科品牌形象带来的伤害作了道歉,并表示此前在博客中与网友的论战是“不合适”的。
我不明白王石为什么道歉,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只是在董事会的授权下作出了捐款200万的决定。需要说明一下,万科年度慈善基金预算是1000万,其中800万已经用于捐助年初的雪灾,所以王石有权决定的捐款只剩下了200万。至于股东大会追加预算,王石个人又捐了多少,那是另外的事。王石做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情,却因为200万捐款被多数网友认定太少而遭受连番指责甚至唾骂,最后不得不一而再地出面道歉,这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更可怕的是,此次万科和王石对舆论的妥协,还让慈善资源在压力下被过度开发。
慈善也是一种资源,也应该有节制地开发,对于个人来说如此,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正如翁虹在其博客中所说:“慈善不是比赛,不能看一时一地,也许一个人多年来捐了很多次款,但你只看到他一次捐出的数额并不多,就说他没有爱心,这是很不公平的。”其实在此次赈灾中,不仅随意公布捐款人名单和数额已经屡见不鲜,而且还有很多网民列出了诸如“外资企业铁公鸡榜”“作家捐款排行榜”这些透着杀气的榜单。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列出这样的榜单,慈善说到底是一种很自我的选择,爱心不应该被任何东西绑架。
好了,现在你列出了这些榜单,上榜的企业和名人迫于压力不得不追加捐款满足很多人的逼捐心理。但慈善这个社会资源,其总量是相对固定的,不可能因为舆论压力而无限放大,对于这些被逼捐者来说,他们这次的捐款超过了自己的心理预算,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在今后舆论压力没有这么大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少捐一点,从而达到一种慈善总量的平衡。当然,最坏的结果是,这些被逼捐者已经厌倦了这种没有尊严的慈善,从此不再热心于慈善事业,那么,逼捐反而就因过度开发慈善资源而成了涸泽而渔。
没有人愿意被绑架,慈善者也是如此;没有人有权绑架他人,即使有着善意目的的舆论同样也是如此。慈善需要尊重和宽容,慈善资源需要呵护,而不是貌似正义的逼捐和过度开发。
(本报评论员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