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唐山地震的中期预报是成功的
· 平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吃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3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唐山地震的中期预报是成功的
  唐山大地震

  钱刚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友情推荐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作者经过10年的不懈追踪访谈,缜密的整理和分析,全景式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反思了人类究竟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

  [上期回顾]

  1975年2月4日,地震工作者发布的预报,使得辽宁省南部的100多万人撤离了他们的住宅和工作地点——仅仅在两个半小时之后,海城被7.3级强烈地震击中。国外认为,成功地预报7级以上大震,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那时中国的地震工作者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从海城辉煌的顶峰,一下子跌落到唐山的黑洞洞的深渊里去。

  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唐山地震临震未能预报,而轻率地否定“海城预报”在科学史上的价值,如同因为海城地震曾经预报,而把地震工作者围绕唐山地震的预报所做的一切努力一笔勾销一样。从国务院〔1974〕69号文件中,谁都能看出,地震工作者早已把唐山套在他们的瞄准镜内,应当说唐山地震的中期预报是成功的,只是他们在临震预报的决断上最终失败了……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上部已变得破碎不堪,像一件古老的陶器,表面布满了裂纹。无数碎片构成一个地壳,华北地块便是这其中的一片。它的西界为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北界为阴山─燕山构造带,南界为秦岭─大别山构造带,东界在海中。这些构造带附近常有从地幔侵入的超基性火成岩系、复杂的变质岩系和规模巨大的褶皱断裂系统。那里既是构造活动带,又是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异常带,也是地震的活动带。在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三者相对运动的控制下,华北这一块“碎片”常常处于不平静的状态。

  但是现在呢?海城之后,还有没有大震?

  观点一:华北强震依次发生的时间间隔一般较长,华北大地该平静一阵子了。倒是中国西部更值得注意:从1969~1974年,已连续发生云南通海、四川炉霍、云南昭通三次7级以上大震。应当更警惕西部的危险性。观点二:海城地震后,华北地区的许多异常现象并未消失,大震的危险性依然存在!

  这是一场极为正常的学术争鸣。谁都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谁又都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一个旁观者,事先要想为双方轻易地作出裁决是既荒唐又浅薄的。当时谁也不能看穿地壳下的这一切奥秘。斗转星移,即使现在,这些自然科学家有时仍多少像一个占卜者,于一片茫茫之中去掐,去算……

  1976年7月12日——距唐山地震16天。似乎又是一次“蓄谋”中的戏弄,一次“地震会议”的会址,竟然选在唐山。据国家地震局干部周英志回忆:12日,出席京、津、唐、渤、张地区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的代表陆续到达唐山。到火车站接站的工作人员,手举“地震会议”的木牌,引起了过往行人的注意。“怎么?唐山要地震?”人们纷纷询问。“没的事!我们交流经验……”

  1976年7月13日——距唐山地震15天。北京市地震队已有华祥文提出京、津、唐、渤、张地区地震活动性异常、耿庆国提出旱震关系和短期气象异常、李宣瑚提出该区水化学氡含量异常、陈克忠和刘惠琳提出京郊大灰厂形变异常,以及其他人提出京、津、唐、渤、张地区地磁场总强度异常、地下水位异常和地电异常,累计七大异常!

  1976年7月14日——距唐山地震14天。北京市地震队发出工作简报第29期《关于加强当前京区震情监视的意见》。简报称:“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应力场正在增加,从今年下半年起,发生五级以上地震的趋势背景正在加强。在当前的地震形势下,为完成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首都的光荣政治任务,按照(北京市科技局)党委指示,我队全体同志必须紧急动员起来,高度警惕当前地震前兆的发展和变化,用临震的姿态密切注视京区的地震动向。”同日,国家地震局汪成民接到北京市地震队张国民的电话。张国民汇报了北京队提出的“七大异常”,并要求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详细汇报。汪成民经请示已从四川回京的梅世蓉副主任和局领导,答复张国民:“要求给一周的时间,以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并派人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一下那里的异常情况,再听取北京队的震情汇报。”听取汇报时间定为7月21日。

  1976年7月17日——距唐山地震11天。唐山。“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会场。刚刚赶到那里的汪成民要求在会上作震情发言,会议主持人查志远因“日程安排较紧”而未同意。汪利用休息时间召集部分代表座谈。汪成民向代表们散发了三百多份调查表,要求大家填毕寄国家地震局。

  1976年7月21日——距唐山地震7天。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未能如期于此日听取北京市地震队震情告急汇报。张国民打电话给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梅世蓉认为自己掌握的情况还不多,提出待赴唐山了解异常情况的汪成民从唐山返回后再进行会商。时间定在7月26日。

  1976年7月22日——距唐山地震6天。汪成民回京。唐山之行并没有发现更多的临震异常,还没有充足的依据,发出京、津、唐临震预报。鉴于国家地震局党组正忙于政治运动,很少过问业务工作,汪成民等人将震情抄出,贴在局长刘英勇办公室门上。

  1976年7月23日——距唐山地震5天。北京地区日平均气压991.9毫巴。这既是自1951年以来这一天日平均气压的最低值,也是自1976年1月1日以来205天中逐日平均气压的最低值。耿庆国从震例中归纳的“短期临震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在北京地区已全部完成。

  1976年7月24日——距唐山地震4天。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为准备与北京队会商,召开会商准备会。到会者谈及各种异常,梅世蓉副主任听得十分仔细,但会上没有提出结论性意见。大家认为,须待与北京队会商后决定。同日,北京市地震队也召开会商准备会,会议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几位专业人员根据各自的监测手段,提出短期预报的看法。当晚收到通县西集地震台廖官成报来的意见:7月27日前,北京附近200公里范围内,要发生5级以上地震。

  1976年7月26日上午8时许——距唐山地震44小时。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一行15人,由汪成民等人带队,前往北京市地震队会商。面前的情况是:对于京津唐地区的发震可能,中期预报早已作出(以国务院〔1974〕69号文件的贯彻为标志),中短期异常也已出现(以北京市地震队“七大异常”为标志),但是临震预报——即有较为明确的地点、时间、震级的预报,尚难作出。

  1976年7月27日上午10时——距唐山地震17小时。在汪成民等人再三要求下,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张魁三听取分析预报室汇报。参加者有副主任梅世蓉,专业工作者汪成民、张郢珍、刘德富等人。介绍震情的汪成民事先写了汇报稿,他念道:“局领导:自7月份以来,京、津、唐、渤、张地区有些台站在原有的前兆异常中长期趋势的背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各有关单位的预报较多,调子较高。据统计,今年以来我们共收到对京、津、唐、渤的预报计48次,仅7月份就有10次,其中7次是7月中旬以来收到的。”

  汪成民念了与贴在局长门前的“大字报”内容相同的一段文字,接着说:“如何处理京、津地区震情,是项十分重大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认为可能发生较大地震的背景是存在的,北京队已提出自建队以来最突出的异常形势,但大家都同意何时发震要看临震异常。我们已发了表格,但收到还不多。昨天收到廊坊水氡自记突跳异常的报告,这种手段在过去几次大震中反映临震较好,情况值得重视。我们要紧急动员起来,密切注视情况的发展,采取什么措施,请领导赶快研究一下!”

  军人出身的张魁三副局长:“说了半天,你们的意见呢?你们分析预报室有什么倾向性看法?……你们有没有掌握什么规律性的东西?……”与会者无言以对。会议由技术人员出身的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最后拍板:“鉴于目前科学院会议较多,这样,一、你们拿出京、津地区的详细资料。二、下星期准备一周,要圈出几个危险区,然后派出队伍去抓地震。三、明天派一辆车到廊坊,落实水氡异常。”

  参加会议的主要人员都表示同意。会议于中午结束,此时距唐山地震发震时刻只有15个小时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