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作者经过10年的不懈追踪访谈,缜密的整理和分析,全景式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反思了人类究竟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
[上期回顾]
地震后,当唐山地区各种传染病和发病率日趋上升,已接近暴发程度的时候,中央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正采取紧急对策。据文件记载,当时从全国调集21个防疫队,共1300人;调来消毒药240吨,杀虫药176吨,各种喷雾器3100多个;调来军用防化消洒车31辆;调来喷药飞机4架……唐山奇迹般地推开了瘟疫。
位于北京三里河中国科学院院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震局所在的办公楼,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和全北京所有的建筑物一样,发生了猛烈的摇撼。办公桌上的茶杯落在地,摔得粉碎;窗户的碎玻璃也如冰雹飞落,“哗啦啦”响声一片。楼道里回荡着“嗡嗡”的人的声响。地震之魔在袭击这个世界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小小地捉弄一下它的老对手。
局长刘英勇被惊醒了。他家厨房的煤气炉被震翻在地。慌乱中,他披了件外衣,趿拉着鞋,就往宿舍楼下奔。他住在离办公楼不远的一座四层楼上,他以从未有过的速度直奔办公室。“震中呢?震中在哪里?!”他喊出的第一句话,和所有前来询问的人的第一句话一样。
当时在值班室的高旭报告:北京附近几个地震台的测震仪,有的被震翻,有的记录出格。外地台的报告尚未收到。
4时30分,兰州、南京、昆明等十个台报来测震数据,其中给出震级的仅六个台,有的定八级以上,有的定七级以下,极为悬殊。至于震中,大都只能确定在“北京附近”。
“震中究竟在哪里?”“七·二八”凌晨,国家地震局的各个角落都回荡着这个声音。电话铃声急促不断,交换台的红绿灯眨着眼似的闪烁。长途台、市内台纷纷呼叫国家地震局。全中国都在询问震中,全中国都在寻找震中。没办法。慌乱的办事机构,落后的通讯反馈系统。强震发生整整一个小时了,国家地震局还不知道震中在哪儿。5点整,国家地震局做出决定,地震地质大队、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地震队和国家地震局机关,兵分四路,立即开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200公里范围内寻找震中。
当震中基本确定的时候,国家地震局根据不完全的各台站报告汇总,初步确定震级为7.5级。新华社在第一条消息中公布的就是这一震级。事实上时隔不久,各台站都报告震测结果后,“7.8级”,这一经过核准的震级数据已产生。但是人们顾不上去更正了。北京正一片混乱。
如果人们发现,在唐山地震一两年前,甚至早在邢台地震之后,有关地震的许多文件中便已多次提到过“唐山”这个地名,那么,对国家地震局的简单的怨愤,也许会变成深沉的疑问:中国的地震预报在世界上并不落后,那么,最终未能预报“七·二八”大震的症结何在?也许一切都应追溯到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强烈地震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大批从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学生赶赴灾区。在前所未见的惨不忍睹的废墟、尸体、鲜血面前,他们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一次未能预报的地震是怎样危及千千万万人,甚至摇撼了一个国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乘坐直升机赶到邢台。当他站在一个木箱上,向灾民们发表讲话,勉励他们重建家园、战胜灾害之后,神情严峻地来到科学工作者中间。
周恩来说“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他交给他们的任务是:“要为保卫大城市、大水库、电力枢纽、铁路干线做出贡献。”
地震预报工作就在邢台匆匆上马。一切都是那样简单幼稚:科学工作者们到各个村子里,广泛搜集地震前兆,从动物异常、有感小震直到井水变化……像寻找仙草神药似的寻找“预报方法”。“方法”二字成了口头禅,连炊事员卖饭时都要问一问:“同志!找到方法了没有?”
3月22日,邢台再次发生7.2级强烈地震,几天之后,3月26日,奇迹出现了。仿佛冥冥之中有个神灵被这群人的虔诚所打动,它竟慷慨地真把大地的秘密透露出来了。在灾区的科学工作者感到有一连串的小震,小车司机报告说在路上轧死了乱窜的老鼠……当小震平静时,人们根据刚刚总结出的“方法”——“小震密集→平静→大震”,感到有可能发生强余震。晚上8点多钟,收音机又受到奇怪的干扰。科学工作者们下决心发布“预报”。可当时他们连通过什么渠道发布都不知道:是要写报告呢?还是拍电报?他们中的朱传镇抓起电话向上级报告,话还没说完,23时19分,6级余震发生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中国地震工作者第一次成功的内部试报。它发生在国务院总理发出庄严号召仅仅18天之后!复杂的科学问题在一瞬间变得那样简单,人们的自信心成百倍地增长。他们觉得邢台的经验太宝贵了,那些“方法”太灵验了。“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他们兴奋地背诵着毛泽东的这条语录,仿佛自己就要踏上自由王国的金色台阶。
真正的辉煌还在九年后的海城。人们不能不承认中国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进展的神速。1975年2月4日,地震工作者发布的预报,使得辽宁省南部的100多万人撤离了他们的住宅和工作地点——仅仅在两个半小时之后,海城被7.3级强烈地震击中。在6个市、10个县的震区范围内,城镇房屋毁坏508万平方米,农村民房毁坏86.7万间,却仅有1328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1.6%。。
国外认为,成功地预报7级以上大震,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震后,美国、新西兰、日本、罗马尼亚、联邦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地震科学专家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曾到海城考察。一位美国记者将海城地震的预报称之为“科学的奇迹”。
这是真正的奇迹!大震发生的当天上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向全省,特别是鞍山、营口两市发出做好防震工作的电话通报。下午,海城、营口召开研究对策的防震会议。于是,工厂停产,成千上万人被动员,甚至是被强令撤到滴水成冰的屋外。广场上停满了装着药品和食物的救援车辆。医疗队整装待发。连拖拉机也开出了可能会倒塌的车棚。人们裹着大衣,在寒风里坐着等地震的到来。
这是真正的奇迹!地震发生前半小时,正在一个礼堂里参加军民联欢会的某野战军官兵和地方群众,接到紧急通知,于是联欢会临时中断,几千人安然撤出……
中国灾害史上奇特的一幕揭开了。暮色苍茫的辽南大地上,四处回响着“当当”的钟声,有线广播一遍遍发出严厉的警告,阻止快要冻僵的人返回自己的小屋。
营口县地震办公室主任曹显清,一个多次到邢台学习“方法”、对地震预报充满自信和热情、被人称为“曹地办”的小老头,仿佛在念咒似的,看着手表喃喃自语:“小震平静后,时间越长,震级越高。从中午平静到现在已经6个多小时了。7点震,就是7级,8点震,就是8级。”
7点36分,7.3级地震发生了!四面八方,一片尖声呼喊。人们不像在惊呼天灾的可怖,不像在庆幸自己的存活,倒像在欢呼地震工作者的神机妙算。海城,这是中国地震界的一枚金光闪闪的勋章。地震工作者来到海城地震现场,老百姓把他们奉若神明,视为救星。被这次成功的预报保存了生命的成千上万幸运的人们,欢呼着,夹道欢迎这些能够征服自然的英雄。彩旗、鼓乐、美酒……科学家们醉了。
那时地震工作者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从海城辉煌的顶峰,一下子跌落到唐山黑洞洞的深渊里去。
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