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地震工作者从海城辉煌的顶峰跌落了
· 肠胃对食物的形状也是有要求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30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肠胃对食物的形状也是有要求的
  温度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个气象学上的概念。在这本书里,专家带我们踏上神奇的生命探索之旅,去发现温度对生老病死的决定性作用,去运用温度来保证健康、应对疾病、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上期回顾]

  家中买菜、掌勺的人,一定要学会饮食保健的知识与方法。在买菜、买食物时,要根据季节、根据家人的身体状况,选择能让一家老小都能吃出健康的食物。尽量少买食品,多亲自动手加工食物,尽量烧出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并有利于消化吸收的一日三餐。要舍得在一日三餐上花时间、花精力。

  几乎每一本育儿书中都提到3~4个月大小的婴儿。由于婴儿体内消化酶发育不完全,特别是淀粉酶很少,我们是不能给婴儿吃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红薯、马铃薯、芋头等含淀粉较多的食物的。可听老人说,以前没有牛奶、奶粉的时候,如果再没有母乳或母乳不足,都是给婴儿喂米汤、面汤等,孩子不都长得挺好的,这一点好像与书中说的有些矛盾。

  西医的营养学里有一种方法叫“要素饮食”,就是将各种营养食物打成粉状,它们在进入消化道后,即使在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能直接消化吸收,这在为重症、不能吃饭的病人配鼻饲营养液时会用到。这个要素饮食中提到,只要将食物打成粉状,就能直接消化、吸收。看来消化、吸收的关键是食物的形状,液体的、糊状的食物分子结构小,就可以直接通过消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在消化液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胃酸,它具有的酸性能将食物腐化、腐烂。再通过胃、肠收缩运动后将食物磨碎,变成细小的物质就能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而当人体患重病或体质非常虚弱时,消化吸收的作用就明显减弱,就没有力量去收缩肌肉或收缩的力量明显减弱,这时吃进去的食物就很难磨碎。再加上各个器官功能都下降,该分泌的消化液如胃酸、肠液、胆汁等也明显减少,减弱了对食物的腐化、腐烂的程度,更不利于食物的变烂、变小、变细了。

  讲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什么是“胃为后天之本”的真正含义了吧。也就是说只有胃、肠功能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才能变成血液,才能使血液充足,源源不断地供给身体的各个器官,使它们工作运转正常,人就健康少生病。而当胃肠的功能下降,将食物变成血液的能力也随之下降,血液生成减少,人体的各个脏器因为能源供应的减少而不得不使它们应该做的工作放慢、减产,就造成了各脏器的功能减弱,该完成的任务打折扣。这时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生病。而当胃、肠功能彻底瘫痪,不能再生成血液时,也就是发生了断水、断电的情况时,各个脏器也只能停工了,停工的结果就是人面临死亡。

  而如果胃肠的功能已明显减弱或几乎接近瘫痪时,我们往胃、肠输送液体的、糊状的细小颗粒,不就能直接消化、吸收了吗?不就能使这些营养物质直接进入血液,及时补足血液,反过来营养胃肠,让胃肠的功能恢复,不就能帮助虚弱的胃肠起死回生吗?而保住了胃肠这个最关键的后天之本,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就能保住。想想孩子喂养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孩子生下来各个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很少,而孩子胃肠的肌肉又非常的薄弱,是没有力量去将食物磨碎的,所以孩子出生时只能喝母乳、牛奶。这些液体的食物不需要任何帮助就直接进入了血液,孩子长到3~4个月以后,吃的米粉、奶糕这种粉状调和的糊状食物也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当孩子6个月后,会增添煮烂的稀饭、面条,以及肉泥、鱼泥、菜泥,同样在进入了消化道后也可以顺利地吸收进入血液。到了孩子8~9个月以后,胃肠逐渐发育,胃肠蠕动的力量增强了,分泌的消化酶也逐渐增多了,就可以吃一些烧烂的、剁碎的各种肉末、菜末及稀饭、软饭了。而到了孩子一岁时,就可以适当地吃一些烧得烂烂的固体食物了。而吃固体食物的前提必须是孩子先天充足,很少生病,长得强壮,身体各项发育指标正常,血色素在正常范围内。

  西医称胃、肠,中医称脾胃。不管是胃、肠还是脾胃都是指消化和吸收。所以不论是从西医还是从中医上讲,调整的原则都是一样的,就是胃、肠喜欢什么,你就给它什么;胃、肠不喜欢什么,你就不要做什么。

  胃、肠喜欢什么?

  胃、肠喜欢进来的食物有利于消化,喜欢你的细嚼慢咽。这样就能减轻它的工作量,不至于把它累坏了。所以在食物的选择上要选择易消化,温度适宜、不烫不凉,可口的食物,那些过硬、过烫、过冷、过辣、过粘以及油炸、腌制的食物就要少吃。

  胃、肠喜欢定时定量,有规律的进食。定时定量可以保证胃、肠不会饿得“咕咕”叫,也不会撑得胀胀的,以致增加胃、肠的负担。你看所有的长寿老人,饮食是极有规律的,从不暴饮暴食,总是定时吃饭,定时睡觉,胃、肠在很有规律地工作。婴幼儿的喂养也是完全可以做到定时、定量,有规律的。还有尽量少吃零食,如果除了三餐外动不动就吃零食,不论吃什么,胃肠都得工作,就会让胃、肠休息的时间变少了,容易产生疲劳。所以爱吃零食的孩子多数也长不好,容易营养不良。爱吃零食的习惯多是家长传给孩子的,家长爱吃零食,孩子从小也就跟着吃了。所以要想孩子少吃零食,家长首先自己就要控制。如果要吃,最好也将吃零食的时间固定,这样总比随时吃要强一些。

  胃、肠喜欢好心情。大家都有生气吃不下饭的时候,大人、孩子都是一样,吃饭时大人不要教训孩子,平时也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大人、孩子的心情放松、舒畅,也是利于消化、吸收的一个重要方面。

  胃、肠怕寒凉的食物。那些有胃肠毛病的人都知道,当胃肠不适或胃痛的时候,抱个热水袋焐一会就会舒服些。所以胃肠不好的人脸色都是发黄、发暗的,说明体内寒重,吃进去的食物偏冷,这时就不能再吃寒凉的食物。

  这个寒凉除了指食物本身的温度外,还有食物的属性。就像你把香蕉加热了吃,它还是寒性的食物,吃多了影响消化、吸收,只能匆匆排出体外,这就是吃多了香蕉会腹泻的原因。所以尽量少吃寒凉性质的食物,多吃性平、性温的食物。胃肠不好的尽量少吃水果,水果生冷,多数都是寒凉性质,伤胃肠。冰棍、雪糕也要少吃,孩子最好是不吃。如果要吃也只能在夏天天热的时候吃,每天最多不能超过两根。有的人会说为什么外国人大量喝冷水、大量吃冷饮,人家怎么没事,还长得那么强壮?你只看到了他们喝冰水、吃冷饮,可你注意到他们的饮食结构了吗?与我们相同吗?人家大量吃肉、黄油和奶酪,吃进去那么多高能量、高热量的东西,再喝冰水、吃冷饮,正好起到中和、平衡的作用。而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普遍清淡,能量、热量本身不足,这时你再喝冰水、吃冷饮,就不是起平衡的作用,而是起到破坏的作用了。

  胃、肠喜欢适度的按摩。当吃饭后有胃胀、不消化的症状时,在腹部来回上下轻轻按摩或沿着肚脐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绕圈按摩,都会觉得胃、肠不舒服的症状有所减轻。所以对胃、肠消化功能不好的孩子或大人,经常按摩腹部也是很重要的。按摩腹部最好在晚上临睡前,帮助胃、肠的消化和吸收,也有利于睡眠。给孩子按摩时动作要轻、慢,孩子的腹部肌肉薄,力量大了会直接伤到肠子,所以家长的动作一定要轻。先顺时针按摩20~30圈,再逆时针按摩20~30圈。不要按反了,因为顺时针按摩是泻法,逆时针按摩是补法,先泻后补效果好。

  胃、肠需要保暖。衣服穿少了,或是冻着了,也会胃痛。所以白天的穿衣服和晚上的盖被子都很重要。特别是孩子,既不能让孩子热着,也不能让孩子冻着,这需要家长注意观察,掌握适度就可以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