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这里的作家静悄悄
· 身边的鼓声
· 警惕灾难腔与灾难脸
· 在废墟上俯视震碎的面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2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这里的作家静悄悄
  在与灾难作战的日子里,作家们正在忙什么呢?

  地震爆发后,关于作家的第一个消息是韩寒、罗永浩奔赴灾区,韩寒后来放弃了深入震中的念头,因为不想让别人救自己,而是改为筹集帐篷、衣物等物资,还在上海建立了一个赈灾物资中转站,将筹到的物资运往灾区。

  然后是关于作家李西闽的消息,他在彭州一个旅馆里写作,结果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王海鸰、朱大可、王小山等作家展开营救活动,发动网友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和提供帮助线索,李西闽最终被解放军成功救出。

  作家富豪榜的制榜人吴怀尧给我打电话,他要给作家们一一打电话,询问他们将如何赈灾,给他们一些赈灾的压力。他打听到的是,刘和平捐出了17万的稿酬,陈忠实表示了极大担忧,贾平凹心情很沉重,要拍卖自己的字画给灾区筹款。郭敬明捐了钱。

  中国作协也有动作,5月13日,中国作协发出号召,作家到灾区去,“用笔记录抗震救灾过程中党中央领导亿万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英勇壮举,用文学的形式生动反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鼓舞士气,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似曾熟悉的语言,一如既往地豪迈。但是,英勇壮举你怎么记录?感人事迹莫非要写成快板?夺取胜利与作家有何关系?

  中国的作家们,还在遵循着老套的运作方式,还使用着慰问团与宣传队的模式,电视媒体将灾区信号即时传往世界各地,报纸每天出着几十个版,不断更新的博客成为新闻的原发地,真实的新闻比文学更传奇更扣人心弦,已经“失业”的中国作协的作家们还能记录什么呢?作家们需要有危机感,若想不被淘汰,就要想清楚,除了唱赞歌,你们还能做些什么?

  有一些例子可供参考,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海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赶到前线,写下大量报道,写了《丧钟为谁而鸣》,并拍了纪录片;中国河南艾滋病肆虐时,作家阎连科长期在艾滋病村做义工,并写下《丁庄梦》,描写了苦难,刻画了伤痛;作家杨显惠数年采访大饥荒当事人,写出《夹边沟纪事》等传世之作。

  这些人,他们没在谁领导下,没专门赞美英勇壮举,记录的也不是感人事迹,但他们是真作家。他们与作家慰问团的差异不言而喻。

  后来,铁凝、刘恒等人参加了央视的赈灾晚会。但这样的行动只是拾人牙慧,作家们需要有自己的行动,发出自己的响亮声音。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公民,你能不能不等作协号令,就单身赴难,像个硬汉一样去救险?如果你是女作家,你能不能卷起袖子,到灾区医院去做义工?你能不能像个母亲那样,去安慰哭泣的孩子?如果你不去灾区,你能不能上街,利用你的影响力去义卖、去募捐?如果你不能上街,你能不能多写些文章,来表达悲伤,来呼吁行动?

  大难来临的时候,民营老板开着挖掘机奔赴现场,公司白领打着“飞的”赶赴灾区,报社记者先斩后奏赶去采访,年轻妈妈要组织心理救援队去安抚儿童。他们并没有人统一指挥,而是听从了心的召唤。希望作家们不要太听话,不要太迟钝,不要太安静。

  潘采夫:现居北京。生于农村,长在小城,学在省城,现在京城摆摊卖报。毕业八年,正从事第八个工作。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