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3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汽车把绅士变成了流氓
· 做推销员后我担心对不起女朋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5 月 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汽车把绅士变成了流氓
  潘石屹从自己的现实经验说起,如何获得人际关系、如何保持工作激情、如何通过磋商达成合作、如何办好企业,处处充满真知灼见。他也反思自己的成功以及成功之后的迷茫,寻找一条从物质到精神的解放之路。

  

  [上期回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潘石屹带着好奇的目光去了欧洲、美洲、澳洲和亚洲等地方,在那里,他认识了CBD。后来,在北京CBD规划的区域内,潘石屹他们把北京二锅头酒厂建设成了今天的现代城。在开发CBD建筑的同时,潘石屹一直在考虑:与最初的CBD相比,如今的CBD到底该是什么样子?

  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住在法国。我们去法国时,他们对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每一次度假的时候,他会把我们的车租好,开着来接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给我们煎鸡蛋,把所有的垃圾收拾好,碗筷收拾好。但这么个完美的人,就是不能开车,只要一开车就开骂。他每次租车都要租一个速度比较快的车,把汽车开得飞快,冲到别人的车后就骂别人开得慢,骂脏话,粗野得不得了。简而言之,他一上汽车就变成一个粗野而坏脾气的人,但一下车,又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我就回去琢磨这件事情,汽车怎么把人变成这样子了呢?我想,人在自然情况下可能是处于一种习惯了的平常状态中,他觉得安宁,而上了汽车,速度快了,大脑跟速度不和谐了,头脑中就比较乱,一乱语言就乱了,等到一下车,又是平常的动作和力量,所以又恢复了正常。所以我觉得对人类来说大脑驾驭身体比较容易,驾驭肢体同时又要去控制机器就比较困难了。

  人类最善于发明工具,汽车是其中一种。通常我们通过制造和控制机器来获得力量,获得生活的便利,但现在看来,工具反而控制了我的朋友。仔细一想,像我朋友这种被工具所控制的人还不在少数。拿着手机的,发短信上了瘾,甚至打搅别人的休息。有一天半夜两点,我收到一条熟人的短信,上面写着:姿势不对,起来重睡。对着电脑上网的,不分白天黑夜,化一个名,在网上造谣、谩骂。再仔细想想,这些朋友的情形也不是被工具所控制,而是利用工具的便利性,将自己恶的一面夸大变形到了极致。

  一个人坐在汽车里,拿着手机,对着电脑,他其实都是孤独的,那时候只有所谓的自我。自我控制着某个工具,他感觉到自己很强大。他频繁地体验这种强大,感觉过瘾极了。等他觉得独自体验不够的时候,他就要把这种体验向其他人表现了。有些开着车的人,故意冲到积水里,让积水溅起来,溅到路边人的脸上,他感觉很快乐。这是一种不道德的快乐,说到底还是自我的魔鬼作怪。如果他这时候手里有一颗核弹头呢?这可不得了了。

  其实动物都会使用工具,比如猴子就知道用石头敲开核桃,但人类将工具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懒得走路,人们坐车;要去远处,人们坐飞机;进行复杂的计算,人们使用电脑。这些工具令普通人越来越依赖工具,依赖发明工具的人。一旦那些天才的工具制造者有了坏心可不得了,他可以统治我们。外国就有一些科幻片,讲一些科学坏人,天才得不得了,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独裁统治。这说远了,在现实中,因为科学带来了大量人们需要的工具,科学的地位由此上升到一种绝对高的位置,现在人们崇拜科学和原来人们崇拜耶和华差不多了,讲什么都要以科学为标准。

  科学带来的进步主要是物质进步,但精神的进步却落后了,这很危险。我那个在法国的朋友无法控制汽车,就是因为机器的力量远远大过了他的精神力量。大脑作为我们精神力量之源,可以控制四肢,但同时控制四肢再控制汽车就不行了。所以大脑会给他一个烦躁的信号,表明危险。每当我们感觉烦躁,就是大脑给我们亮起的红灯。

  科学家已经发现,我们的大脑不能控制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复杂工具了,于是想发明人工大脑来帮我们控制这些工具。他们想用工具来控制工具,等他们实现了这个愿望,这个世界就变得与我们人类没有关系了。想想看,一个超级电脑,控制着一大堆机器人,他们自己管自己,把什么都干完了,我们人干什么呢?我觉得我还是需要从工具手中抢回来一些事情自己做,比如读书,不能让工具把这点乐趣也给剥夺了。

  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信息就如洪水决堤,令人头晕目眩。信息太多,不少人为了避免自己发布的信息被其他信息淹没,便刻意于标题,刻意于信息的表达形式。无数声音喧哗、外表新奇却毫无真正知识的信息令人烦恼,有时,你会需要一把《数字化生存》中的“铅伞”,暂时关闭信息通道,把这些喧哗挡在身外。

  我找到的铅伞,就是静坐,什么都不要想。

  从古到今,进入寂静的方式有许多种:静默、瑜伽、禅定,等等,都是要把自己的大脑清空,放下大脑中固有思维带来的负担,让人的身心得到休息。这时新的智慧和灵感就会出现,正如梁实秋说的“悟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就是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明证”。现在很多人去寺庙,并非是为了祈福,而是为了感受寺庙中的肃穆,在肃穆中,如梁实秋所说,的确会“突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不久前,与一个朋友聊天,他是位登山爱好者,他说他在登山的过程中,大口喘着气,吐着舌头,那模样就像三伏天的狗,那时他什么都不想了,天天盘旋在大脑中的问题都暂时不存在了。这也许就是登山爱好者追求的一种寂静。

  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进入这种寂静的幸福状态?有人说,睡觉就可以了,其实也不一定。有人睡觉后也安静不了,梦一个接着一个,头脑中还是翻江倒海地想问题,无法进入寂静的状态。睡觉不一定有效,但是躺下,放松自己的身体,将肢体中的疲劳记忆释放出来,应该是能够帮助入静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脑海翻腾,是肢体的某个紧张记忆在作怪,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过科学研究了。一个在电脑面前坐了很久的人,颈椎会记下那种长期绷紧着的感觉,这种感觉会直接让你的大脑得不到休息。

  我个人的经验是,要进入这种寂静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放松的姿势,反复祈祷,尤其是重复地诵读祷文。简单的祷文会让人进入一种与目前世俗世界相隔离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就是平时说的“屏蔽”状态——大脑休息了,用心去感受。有时祈祷时头脑中想的事情太多,常常放不下,心猿意马,六神无主,这就没有进入祈祷的状态,也常常因为不能进入祈祷的状态而沮丧,而越沮丧就越进入不了那种寂静的状态。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身体太疲惫了,重复地朗读祈祷文,慢慢进入了一种昏昏欲睡的状态,这种情况也是不好的,也不是真正寂静的状态。

  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诵读祈祷文的过程是在与上苍通电话,诵读是拨号。然后的静默最关键,这才是与上苍真正的通话。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验,只有让自己的心灵真正进入安静,才能体会到这种状态的绝妙。这种状态意味着什么呢?梁实秋先生体会到了,他用很简单的话语写出了这种体会,几十年来打动着多少人的心灵:“寂寞不是去深山里寻找,在闹市里也可以找得到”,“跳出城市的桎梏与古人同游”。

  信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人无疑需要智力的增长,但是,更加不能忽略的是精神和灵魂的成长。智力的增长一定是在学习和思考中逐步进行的,而精神和灵魂的成长一定是在冥想中进行的。信息无孔不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冥想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