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英魂
4月,我随科帕奇自由之队远行。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手雪佛兰组织的一次活动,重走抗战生命线“史迪威公路”。最后一站是去缅甸,追寻中国远征军的抗日遗迹。由于缅甸是军管国家,不允许媒体人员出入,于是我们一行二十四人,在办理出境时,除了身份证是真实的外,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殊身份,陈志文作为领队,理所当然地荣膺某建筑研究所主任称号,其他戴眼镜的白面书生和柔弱女子,大多是工程师和技术员。而我,凭借一身五花肉,光荣地成为一名工头。
五辆科帕奇越野车出了国境,一路上还在修路。这条腾密公路是由中国政府出资修建的,有些地方还相当崎岖。两千多年前,它是神秘的南方丝绸古道,是交错纵横的秘密马帮商道;六十多年前,它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路段,穿越莽莽原始丛林,成为中国抗战的后勤战略供应线和运输大动脉。晚上,我们抵达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市。
第二天上午,恰好是缅甸的泼水节。二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带领我们去寻访中国远征军的抗战足迹。密支那是缅甸克钦邦的首府,是当年日寇在整个缅甸战区的指挥中心司令部所在。1944年5月17日凌晨5点,由史迪威将军总指挥,中美联军代号“威尼斯商人”的抗日大反攻战役,就是在这里打响。中国远征军协同浴血奋战,8月5日,盟军完全攻占了密支那。听着戈老师描述远征军痛击日寇的情景,我站在密支那的街道上,想象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快意恩仇,总是血脉贲张。
然而所经之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因为我们的足迹,遍布了许多依稀尚存的战斗地点,却没有发现一处中国远征军的墓碑或者纪念遗迹,反而随处可见日本的一些组织,打着兴建路标、佛寺的旗号,兴建了“慰灵塔”、“招魂碑”。特别是在伊洛瓦低江边的睡佛寺,有一个日本幸存老兵坂二,居然厚颜无耻地声称他们当时“手无寸铁”。这里专门修建了祭奠室,里面供奉着日军阵亡士兵的牌位,被当地人称为“小靖国神社”。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却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倍感愤慨。于是,在所有人都离开这间小靖国神社后,我把一只脚踩在了他们供奉牌位的供桌上。
我为中国远征军无处安放的英魂哭泣。当天晚上便买了一堆蜡烛,拉着另一个南京朋友蔡明,来到伊洛瓦低江边,用蜡烛摆成了一个大大的“魂”字,可惜江风太大,许多蜡烛点起来就被风吹灭了,最终连打火机也失踪了。没了火,我用来祭奠的那包烟,陡然成了一座孤儿院,二十根遗孤抱成一团,欲哭无泪。就在这时,《东方早报》的记者赵昀和旅游卫视的一帮哥们,找来铁锹加入战团,挖出一道道小战壕,拼成“6万”死难将士的字样,终于将所有的蜡烛点燃了。
望着手中点燃的蜡烛,我突然觉得这是一支上上签。因为,中国远征军在这个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异国他乡,虽然他们的英魂无处安放,但是,我希望我们这个举动,一定能够引起两岸人民的重视,就让这个夜晚的蜡光,成为一座墓碑的虚拟奠基仪式吧,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参与进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签”。
都市放牛:现居南京。先后开设数十专栏,独创菜刀门文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