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媒体江湖中的“顺”与“逆”
· 亢奋
· 国殇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4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媒体江湖中的“顺”与“逆”
  媒体江湖中的“顺”与“逆”

  前两天碰到一个编辑同行,说起他最近碰到的郁闷事。这位仁兄约了一位女作家的书稿,稿子交来,他看了很赞赏,但是凭他多年的编辑经验,觉得如果稍加改动,会有锦上添花的奇效。于是约作家恳谈了一次。席间,作家也觉得他的见解非常到位。于是,这位仁兄日夜盼望作家早日改完,不时打电话关心进度。作家一直说:正在改动中。如此三个月后,某天这位仁兄逛书店,陡然发现这书稿已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

  这件小事让我想到,在做编辑的人那里,确实存在一个“顺”与“逆”的问题。

  早年间的编辑对待书稿,有时比作者还认真,都有一股“逆”的精神——想尽办法给作者挑毛病,真下功夫去琢磨。当然,这挑剔当中绝无半点恶意;相反,说把书稿当作自己的儿女,真不算过分。

  早年间像点样的出版社,都有自己的招待所,就是为接待来改稿的作者开设的。作者写完书稿寄到出版社,编辑斟来酌去,提出修改意见。必要的话,作者就带上换洗衣服,到出版社的招待所住下。接下来,可能几个月时间里,编辑与作者就像一个婴儿的父母,精心侍弄,等着孩子呱呱坠地。

  也正因此,那个时候和外地作家们的欢聚,很多是在某出版社的招待所。本来是某个作家相约,到了招待所的楼道才发现,左邻右舍很多熟人,于是呼朋唤友,人越聚越多。

  现在没这景儿了,出版社的那些招待所也纷纷改作他用,因为不合时宜了。现在的编辑们不敢随便“逆”,只能“顺”,因为这些年来社会风气的变化,作者们的心也都浮躁起来。不要说“披阅十载”了,改稿这种事也越来越罕见。作家与编辑的关系,越来越像菜场里买卖西红柿的双方,还是那种年轻人买菜的风格,特瞧不上大妈大嫂们对菜价讨来还去的,一块钱一斤要么?太贵!太贵走人!倒也算干净利落,颇见时间即金钱的时代特色。

  有朋友这两年办了份刊物,在文化人间广为流传,名头渐渐响起来,不少人开始主动投稿。来稿五花八门,绝大多数与杂志主旨相去甚远,可是作者都是名头甚健的大作家,很多报刊想约还约不到。我这朋友开始也曾为难,后来坚定了自己的编辑方针,宁愿作者没名,但是稿件扎扎实实,绝不要那些名人来装门面。于是那些“著名”之中,就有人对我这编辑朋友说三道四,说他固执,甚至说他不知好歹……

  我旁观及此,倒是心里狂喜,对这位编辑朋友愈加敬佩。可惜时下这样敢于“逆”的编辑太少了,很多报、刊、社的编辑们,都是看人下菜碟,所谓办刊、办报方针,出书方向,常常只是一纸空文。

  “顺者昌逆者亡”这样的语句,原是江湖上的话头,现在居然在一个编辑的日常工作中时刻出现,怎不叫人对当今的出版业担忧?

  杨葵:资深出版人。著有《找不着北》等影视剧、《在黑夜抽筋成长》等随笔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