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25日至11月6日,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在上海举行。黄梅戏《天仙配》一举俘获各路专家,毫无争议地获得一等奖。汇演快要结束时,上影厂决定将《天仙配》拍成电影,并选石挥担任导演。为了拍好电影,石挥一连看了二十几场戏,终于找到感觉了。在影片拍摄过程中,首次触电的“七仙女”严凤英和“董永”王少舫,更是抓住一切机会到电影院观摩学习……
黄梅戏《天仙配》要拍电影
汇演开幕的第三天晚上轮到《天仙配》演出,观看的全是专家、导演和各省演员,长达三个小时场内始终座无虚席,结束时台下掌声不停,连续谢幕多次,博得一片叫好声。评奖时一致通过《天仙配》获演出、剧本、表演一等奖,是最没争议的一个戏。
就在这次汇演快结束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发出“请柬”,邀请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上影厂内演出,全厂职工集体观看。演出又一次赢得喝彩,分管艺术生产的叶以群副厂长当场拍板,将《天仙配》拍成电影,指定由刚刚完成彩色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桑弧改编剧本,由有着深厚戏曲功底的石挥担任导演。
桑弧的改编剧本初稿一出来,石挥就接手开始筹拍工作。此前石挥虽未拍过戏曲片,而且一再自谦对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属于“外行”,但他是个十足的“戏迷”,在上影却是出了名的。外出拍戏每到一个地方,他必定抢着去看当地的戏曲,尤其是京戏他从小就听很有瘾,而且还学过一个时期并上过台,“生旦净末丑”样样来,就连武戏也演过,显然由石挥来执导《天仙配》是理想人选。
在领受这一拍摄任务后,石挥首先看到的是电影改编剧本。石挥认为桑弧的改编摆脱了“戏曲程式”的束缚,充分发挥了电影的性能,神话色彩非常浓,尤其是富于“镜头感”,诱发了他的最初构想:既然是电影,那原有的舞台演出的形式、音乐、舞蹈等必不适用,应该尝试一种新的影片样式——神话片,最好是五彩片,完全按照电影形式重新谱曲,原来的“黄梅调”仅仅作为材料。他甚至在脑海里设计出一系列画面:天宫设在虚无缥缈间,仙女们驾云而来,人间景色,槐荫开口,土地为媒,仙女织绢,南天门天兵天将……
导演找感觉看戏二十几遍
不久,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应邀再度来到上海。石挥走进剧场的时候,还是带着把这个戏拍成电影的最初想法而来。但令他深感奇怪的是,演出一开始他首先就被黄梅戏的曲调吸引住了,那充满了浓厚泥土气息的声腔听上去确实动人,竟然越看越有好感,越听越入迷,到了第二场戏时他已能随声唱个上半句或接个下半句了。
置身于剧场之中的石挥,尽管一再强迫自己坚持那些最初设想,但观众对演出的热烈反应一再使他产生动摇,最后只好“把最初设想踢开很远”,像一个观众冷静地看戏,看完了戏再冷静地考虑如何处理。随着台上的戏一场一场地演下去,石挥一步一步地跟了进去,深深地被这一优美的民间传说所吸引,到了“槐荫别”一场更使他落下了同情之泪。石挥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戏,差不多每天都赶到剧场观看,从不同的座位和角度去看,台上台下轮换着看,一连看了二十几遍。
石挥十分注意观众的反应,什么地方他们喜欢,什么地方引起他们的激动,坐在他们中间倾听各种议论,后来有不少重要的修改就是这样而来。如“路遇”一场,有一段戏是七仙女大胆拦住董永去路,董永不为美色所动躲走小路,七仙女又到小路相拦,董永被迫退回大路。后来虽然让路而行,可是七仙女却又故意身撞董永,还反说董永撞了她,如是又有反复。石挥起初与桑弧看法一致,认为这样的“硬追求”不好,赞同初稿本将这一情节改为以“七仙女”诉说“身世飘零”,唤起董永同情进而逐渐萌生爱慕之情。但在观看剧场演出中,石挥发现观众并不因为“七仙女”的“硬追求”而反感,相反却视为可爱得很。这使他对所作改动产生了怀疑,一再寻思终于找到答案:原剧中的“三挡两撞”,既有力强化七仙女的大胆、智慧、勤快而又顽皮的独特性格,也更为衬托了董永的忠厚、老实、善良、纯朴,而这正是两人相爱结合的共同基础,同时也与后来的剧情存在有机联系,而且拍摄时通过电影手法运用诉诸视觉效果,会使戏剧冲突和神话色彩更为突出。最终这场戏经石挥与桑弧商议获得保留。
向“罗密欧”与“朱丽叶”讨秘方
经过二十多次的剧场演出观摩,石挥已奠定对影片处理的基本方向与手法,为让个人所见化为整体共识,专门召开了被他称之为“关键性的圆桌会议”,除了对剧本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讨论以外,着重解决了《天仙配》如何拍成电影的关键性问题。
为了拍好影片,石挥可谓殚精竭虑、一丝不苟。他多次专门去电影院观看苏联芭蕾舞剧片《罗密欧与朱丽叶》,悉心揣摩由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主演的这出久演不衰的世界名剧,是怎样实现从舞台到银幕的。
片中朱丽叶跑到神父那里请求赐予毒药,有个人物自长长台阶飞奔而下的镜头,石挥认为处理得非常精彩,既是舞台剧的芭蕾动作,又是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做到了镜头和舞蹈的巧妙结合,由此联想到如果不熟悉影片的全部音乐与舞蹈,难以拍摄好《天仙配》。为此,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准则,熟读《天仙配》的全部乐谱,详细牢记全片的舞蹈动作。这个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对以前从未接触过黄梅戏的石挥来说,无疑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但对待艺术创作从不马虎的他还是做到了,而且在实际拍摄中起到了作用。
王少舫的眼神逗乐一群人
该片拍摄得以成功,与导演石挥精心指导和演员配合默契分不开。尤其是饰演七仙女、董永的严凤英、王少舫,虽然舞台经验颇为丰富,但在银幕上塑造人物则是崭新课题,为此他们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王少舫就利用上海电影院多的条件,一有空就去观摩学习,有时一天竟为自己安排五场,而且结合自己所饰角色边看边想。
一次,他从影片《海军上将乌沙可夫》中看到主人公在表现愤怒心情时,充分运用犀利有神的目光,立即联想到《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分别的场景,情不自禁地就在影院里跟着练习起来,散场回来坐在三轮车上,他仍在学着表现各种愤怒的眼神和表情,引得擦身而过的其他三轮车上乘客好奇地回首张望,他自己也禁不住笑出声来。
实拍中,石挥善于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给予启发帮助。针对严凤英“按照人的模样”演七仙女、把自己和角色融合到一起的特点,在“哭别”等苦情戏实拍时,他画龙点睛式地将玉帝强加的痛苦与旧社会给严凤英带来的凄惨经历一并提及,常常一两句话就带进角色心里,眼泪马上哗哗而出,而且都是一次成功。石挥一再称赞严凤英的戏好拍,总是“一点就通”;严凤英则感叹:“石挥真会导戏,一点我的戏就来了!”
《天仙配》的拍摄成功,对戏曲与电影如何更好结合作了有益探索,起到了促进戏曲电影发展的良好作用,同时也使黄梅戏得到了更大幅度的传播,开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剧种之一。影片上映后备受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曾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引发台港地区文化市场涌动黄梅戏热潮。当年夏衍曾对安徽方面有关人员慨言:“最遗憾的是,《天仙配》没有用彩色拷贝,否则效果更好,《天仙配》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部卖座率最高的舞台艺术片。” 朱安平
(谢绝转载、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