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活着,就要纳税。有一种崇高的说法,纳税光荣。
茅于轼先生最近写的“穷人的税负比富人高”这篇文章,似乎再次挑拨起穷与富的对立。这是在用最简单的方法将人一分为二:世界上存在两种人,穷人和富人,然后以他们为样本,研究他们的“光荣程度”。
茅先生讲的穷人的税负更高,其实并非一个值得论证的观点,更谈不上是一个发现,不过是在描述历史和现状。
他认为,在现实中,富人的收入大多来自财产性收入,而这些收入基本上不纳税;穷人的收入基本上来自工资,这些收入不仅承担消费税还承担个人所得税。由于穷人的收入绝对量较小,但纳税的渠道却很多,所以,穷人的税负比重更高。
茅先生善于用经济学的常识解释现实。他10年前的那本《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这个风格,好看易读。
至少在我这个自以为是穷人的人看来,茅先生最近的这篇文章,很好地解释了,穷人的经济压力为什么大的问题。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这基本上是一个不需要解释的问题。大家都认为,穷人经济压力大,是因为他们收入不高。这其实是车轱辘话,等于在说穷人生活压力大因为他们是穷人一样。
穷与富本是相对而言的。贫穷的感觉,跟收入高低并非有很大的关系。在当下的社会里,一个月收入上万元的人,按说无论如何不能算是穷人。但是假如这个人按照规定每个月交约两千元的个人所得税;不幸的是,他有一套分期付款的房子,每月要向银行支付三四千元的房款,那么再加上吃喝拉撒,他在繁华的大城市里,基本上就是一个穷人了。穷的原因就是他交所得税并且在吃喝拉撒的过程中交消费税,总之,他无法积累财富。许多人挣钱不少,却感觉自己很穷,感觉生活压力大,就在于手中虽有钞票,但相当多的一部分要从指间漏掉。
其实,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完全可以改个名字,叫《为什么你觉得自己是穷人》——他不过是用穷人和富人这两个模型分析我们的税制。最后,他从专业的角度开出药方:加大所得税的征收,减少大家在消费税等方面的支出。
这说法从专业的角度没有错,但他可能又要挨骂了。因为在现实中,加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容易,而减少消费税等支出很麻烦。毕竟在现实中,大家都会从容易的事情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