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家军重聚上海说起
前两天在午夜档的东方卫视(大约是重播),竟然看到马俊仁和王军霞同时坐在直播室!好些年没看到这师徒俩一道出镜了,有些惊讶。没想到更惊讶的还在后头——编导们竟在那期纪念“马家军兵变13周年”的特别节目里,请来当年马家军的绝大部分冠军级成员!这些全都当了妈妈的前冠军们,回首“兵变”以及之前的创业往事,无不充满感慨,也对自己年轻时的冲动,向当年的教练深深致意。她们向已靠养獒暴富的“马导”献上真挚的祝福,而老马,也在镜头的追踪下,开心地宴请了当初的队员……
看至结尾,我被结结实实地感动了——为岁月过后的恬淡,也为所有当事人此刻所呈现出的人性中善良、温暖的一面。做过多年媒体,我当然知道这正是节目编导所要的效果。我当然也知道,世上的事永远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马家军十多年前的溃散是当事各方合力所致,但在此刻,那些过去的鸡零狗碎都不重要了,对我以及所有像我一样,曾经看到过马家军辉煌的观众,大家都更愿意看到这群曾经同甘共苦过的男男女女,举杯为彼此的生活祝福。这是善良的人性向往使然。编导的煽情,不过是顺应了这种向往。
由此不禁回想起十多年前,媒体在马家军极盛、以及由盛而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先是“造神”、然后是拼命挖掘内幕、以至于最后“砸神”……如果没有当初媒体的热炒,王军霞们会不会跟马俊仁分道扬镳?我觉得分会分,可未必会那么快,那么充满戏剧性。但可惜,有的媒体因为自己的生存,有意无意地激化了事件的戏剧性。
十几年过去了。今天的媒体人,应该说比过去活得更辛苦了,绝大多数媒体都无法对新进员工进行起码的行业纪律培训。于是,在狗仔队式的敬业增多的同时,捕风捉影的假新闻也在增多,记者和编辑的社会责任感也在无限降低。几天前,个别文青出身的记者,竟根据道听途说所炮制出一条“诗人伊沙冒名参加鹿特丹国际诗歌节”的假新闻,使在欧洲享有盛誉的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主办方,对中国媒体人的素质,产生了极大的惊愕和质疑。
本想借助头脑中简单的审美好恶,和手中那点可怜的媒体话语权,去炒作一个“诗歌丑闻”的人,结果却制造了一个“媒体丑闻”,这大概是肇事者所始料未及的。这件事也给媒体敲响了警钟:要慎用自己的声音,毕竟好赖关乎我们时代文化的脸面——哪怕是最浮表的那一层。
徐江:作家。著有随笔集《爱钱的请举手》、批评集《十作家批判书》《十诗人批判书》等。
江郎才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