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为什么一旦直面市民,市长就会被累死
· “中华文化标志城”别想着全国人民的口袋
· “农民工代表”是否能代表农民工利益
· 个人信息 就是一个人的“国家机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3 月 2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为什么一旦直面市民,市长就会被累死
  ↓“老百姓为什么通宵排队见市长”     新京报 3月21日 作者 童大焕

  3月20日是昆明的首个“市长接待日”。头天晚上8时许,门前就有57人在排队等候接待,有的市民甚至在门口打起了地铺,一位老太太抱着被子,准备通宵排队到天亮。

  (《生活新报》 3月20日)

  [新京一评]

  既然市长们不可能亲力亲为解决问题,但民众还是抱着莫大的期望通宵排队见市长,这就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很多问题非要市长批示或重视以后,才有可能解决?说明基层官员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下负责的问题依然严重。或者就是上级放权还不够,导致下级官员解决问题时缩手缩脚。

  二是为什么人民群众非要等每月一日的“市长接待日”才能把声音传递到市长们那里,其他29天呢?此前,昆明市已经通过当地媒体大张旗鼓地公布了当地官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电话。按说,昆明的民众找到有关官员会容易得多,但市长接待日的火爆,恰恰说明,仅仅有官员的联系方式还是不够的,如果“要么不办”“要么不敢办”的问题不解决,公布联系电话也没用。

  群众通宵排队等待市长接访,告诉我们建立各级官员直接对当地民众负责的机制依然迫切。即使在现有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做得更好:一是各级政府要依法放权。二是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的法律契约关系,一个制度创新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比如采取政府回执制度,公民有什么问题反映到政府机构那里,都必须给予书面回执,能不能办,为什么能办,为什么不能办,什么时候办等,都在这个回执里写清楚,并且可以作为事后向官员问责的凭证。三是公民的表达渠道要进一步畅通,不妨通过“网上接待”的方式,一天24小时开放群众表达,并且开放后面的跟帖,让老百姓一道帮助市长筛选那些亟待解决的“疑难杂症”问题。

  [快报再评]

  市长接待日,听起来暖呼呼的。但这也就说明有“市长不接待日”。市长怎么会有“不接待日”,不明白。

  肯定有人要说,如果市长天天接待市民,那市长岂不要为家长里短的事情累死?可为什么一旦市长直接面对市民,就会被累死呢?我想,原因不在于别的,而在于市长权力好实现,市民权利实现难。这是“青天”和“小民”相得益彰的治理模式。小民只能依靠青天,青天治下只有小民。在这种模式下,小民有事,不可能“解决于基层”;权力之行,靠“革命自觉性”或“上级督促”;为免青天累死,只能开展过节似的“接待”。

  市长有一天接待日,比一天接待日都没有要好,但如果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没有理顺,则每天都是接待日也没太大用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