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民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民国发射台有望变身博物馆
· 外来打工者挑刺南京楹联
· 记者帮你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3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民国发射台有望变身博物馆
躲过日军轰炸,77年了还在用
  站在江东门北街的大街上,不远处两座巨大的“铁疙瘩”直扑眼帘,它们已经77岁了,曾是国民政府中央电台的发射台,一直沿用至今。它们隐匿在民居中,最近附近大拆迁,这个特殊的民国建筑露出了真面目,引起了文物部门的关注。据了解,将来这个“无名”电台发射台会成省级文保单位“保护”起来。

  现状

  77年后还像新的一样

  江东门北街的电台村,有一条繁忙拥挤的小巷,穿过这条小巷,可以看见由两扇铁将军把守的大门,门内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中间是一条法桐夹道的小路,路的尽头静静矗立着一幢圆顶的白色民国建筑,这就是1931年建立的国民政府中央电台发射台所在地。

  经过该单位相关负责人的指引,记者走进了这座白色建筑。“这里就是以前国民政府中央电台的发射机房。”记者看到,这是一个通到顶的、类似于仓库的空间。它的墙上刷着浅绿色的漆,侧壁上还留着老电台的各种仪器设备,中间放着两台巨大的老仪器,地上散乱地堆放着一些电缆和几辆自行车。“你们看见的基本是它的原貌。”

  走出机房,绕到它的身后,也是一幢民国风格的建筑,但是规模较前一座小了许多,用青砖筑成,上面爬了些爬山虎。“这就是发射机房的配电房。”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幢建筑的背面角落,记者看到墙里嵌着一块白色的小碑,上面刻着:上海 华中营业公司承建 中华民国二十年 十二月 。

  抬头看见它四根红色的钢铁基座稳稳地撑住了整座铁塔,表面刷着红白相间的油漆,70多年过去,依然像新的一样。“我们3~5年就会对它们进行一次防锈处理,由于它本身的钢铁质量和建造技术很好,所以其他的修缮工作都省了。”

  经历

  躲过侵华日军的轰炸

  这个发射台究竟是什么来历?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它的前世今生。民国17年,也就是1928年8月1日,国民政府的中央电台正式开播,地址就在西祠堂巷。电台的发射台最初建在丁家桥。1930年,由陈果夫牵头,向德国德律风根公司订购了全套无线电广播设备,包括一台50千瓦功率的中波机,两座高度为125米的铁塔。后来,因为陈果夫等人不接受回扣,德国人很受感动,于是主动增加了25千瓦的电力,这样中波机的功率就成为75千瓦,是当年东南亚地区发送功率最大的发射台。陈果夫等人选定南京西郊江东门外北河口作为发射台台址。“当年这里的水位很高,在这里形成了冲击平原,而且这一带都是空地,没什么人,对中波发射很有利。”该负责人说,这两个塔基之间的距离是125米,巧的是,两个塔的高度也正好125米!

  神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战火纷飞,但这个发射塔却完好无损,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当年日军侵占南京之后,本来想把这两座铁塔作为目标炸毁掉,可是由于当年飞机瞄准的精确度不够,炸偏了10米,它们才幸存下来,我来工作的时候还能看见那个炸弹坑呢。”

  价值

  稍加改造

  可成通讯博物馆

  时过境迁,江东门北街一带近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塔北边的高楼严重影响了它们发送电波的功效,有关部门认为江苏广电事业的发展,需要提高发射功率,所以,另行选址建造新的发射台已十分重要。

  昨天,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琦特地赶到了电台村对它进行了初步的考察。“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典型的国家级、中央级民国建筑。从它的面砖、装饰、立面、体积看,很能代表当年的建筑风格。”周琦指着建筑当中大门上的拱圈说:“这是西式的拱圈,它把这幢建筑的结构分成了上中下三段。”周琦走到了建筑的近前,向记者介绍,它用的是耐火砖,抗击风化和腐蚀的能力远高于一般的红砖和青砖。更大的意义在于,它的钢材质量、施工能力、钢材结构计算的精确程度以及工艺水平在当年很少有,以我们国家的实力当年根本建造不出来,在世界上也很少有。

  目前,这个发射台已经引起了文物部门极大的关注,因为这个建筑无论是从历史意义还是建筑艺术角度来看都有很高的价值,文物部门决定把它纳入下一次的省级文保单位名录中。有专家认为,只要对它稍加维修改造一下,就能成为很好的通讯博物馆。也许,将来中国第一座电台博物馆就会出现在这里。实习生 李蓓超

  快报记者 胡玉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