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明孝陵明楼要“戴帽子”
· 散落丛林的龙形瓦当 原是明孝陵遗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3 月 1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100多年来,雨水顺墙而下祸及方城
明孝陵明楼要“戴帽子”
徒剩四壁的方城明楼    快报记者 泱波 摄

  600年前,为了“看守”帝陵,朱元璋在通向明孝陵宝城的路上特意设置了一座城门,它的名字就叫方城明楼。但1853年的战火,让明楼屋顶付之一炬,徒剩四壁。失去了屋顶的庇护,雨水顺着明楼四面墙垂直而下,导致方城渗水严重。

  为了让方城明楼逃离“水狱”,今年4月,明孝陵内的最大一项工程明楼加顶工程将正式启动。

  [现状]

  方城100多年来受水“折磨”

  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告诉记者,方城和明楼是根据先祖帝陵建筑制度要求而建的,它们的功能就像是通往明孝陵地宫宝城的一道城门。其中方城用大条石砌成,方城正中有一洞券门,高3.86米,门内是通向宝顶的圆拱形纵向隧道,隧道深邃,建有54级台阶。而明楼建造在方城顶部,南面开三座拱门,东、西、北三面各设一座拱门,方砖墁地。

  但踏着方城隧道的台阶而上,隧道墙壁上一条条水纹清晰可见。一些白色物质从墙体中流出,像钟乳石一样堆积在墙体表面,覆盖了方城表面富丽堂皇的皇家纹饰,也让方城的内部结构变得日益脆弱。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渗水。”全程参与方城明楼保护工作的贺云翱介绍,明楼建筑顶部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一百多年来,雨水沿着明楼四面墙壁而下,渗到墙体内部,裹挟着黏合剂从青石条的缝隙中涌出。

  [考古]

  明楼像被“栽”进了方城里

  昨天,记者看到一份国家文物局关于方城明楼加顶工程方案的批示。在批示中,国家文物局指出,明孝陵是世界遗产,在实施加顶前,必须先考古勘探,然后再动手,加顶后不能叫“明楼”。

  贺云翱表示,南京大学已联合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对方城和明楼都做了考古勘探。通过勘探,贺云翱发现,明楼的建造方式非常特殊,它就像栽树一样,直接插进了方城里。“我们对明楼的东、西、北面三面墙做了勘探,发现北面墙体维修痕迹特别多。最奇妙的是,当年修建明楼,并不是在方城的平面上起的基础,而是在方城建到一定高度时,给明楼的基础预留了空间,现在看起来,就像明楼是插在方城肚里一样。”

  此外,贺云翱发现,600年前古人没料到渗水的问题,所以没有在方城顶部特别设置排水沟,留下了后患。“要想根治渗水问题,只有给明楼重新加顶。”

  土石夯实比水泥砂浆还牢

  遭受了百年水患,方城明楼还牢固吗?贺云翱点点头。“这主要是方城的基础很牢固。我们在方城地基打了很深的探洞,结果发现,方城的基础和明故宫、明东陵一样,是用黄泥和石头分层夯实的。这种夯实层一直到地底下两米多深还有。”贺云翱说,黄泥和石头分层夯实比现在的水泥砂浆还要牢,更富有弹性,还能使建筑防震。

  [方案]

  殿宇内将采用现代钢结构

  记者了解到,4月份,明楼加顶工程就要启动了。由于第一次递交给国家文物局的加顶方案遭到了疑义,目前,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和南京工业大学的有关专家们正在修改方案。

  东大建筑系教授潘谷西是明楼加顶方案的顾问。他说,加顶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陕西秦俑加的是水泥拱顶,一些大型古墓葬发掘后,加的是钢架屋顶,而明楼加顶很特殊,“它外表完全采用明代皇家殿宇式,但内部却采用了现代的一些科技手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中山陵园管理局递交的第一套方案之所以没有获得完全通过,需要修改,是因为他们原本想完全复建明代的明楼,而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皇家建筑上好的木料,现在已经很难找了。”现今折中的方法就是,外部依然参照北京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长陵明楼的建筑形制和北京故宫明代殿宇的装饰风格,这样可以和明楼现有风貌相协调,但内部将减少木质结构,采用轻质的钢结构。

  快报记者 黄艳 胡玉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