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与明孝陵一墙之隔的中山植物园,来到一处人迹罕至的丛林,一个斜坡突然在眼前闪耀起来——阳光下,数不清的琉璃构件碎片折射着各色光芒,有的琉璃件上还有飞舞的龙形。这些琉璃件来自何方?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记者目击]
留意到这处斜坡的是南京考古爱好者韦世林,昨天下午,记者和他一起来到这片丛林里。丛林里没有路,到处是高四五米的树木和半人高的灌木,但每走几步,就能看见一片琉璃件碎片半埋在松软的土中。丛林深处,阳光被树木遮挡,光线阴暗,突然,一片朝南的斜坡“亮”了起来。韦世林说,这里就是琉璃件碎片的集中地。
金色、绿色、蓝色,圆形、筒形、片形……数不清的琉璃件躺在这片30多平方米的斜坡上,其中有一些是圆形的瓦当,上面烧制着飞舞的龙形。韦世林认为,这显然是皇家才能使用的物件。
这些琉璃件究竟来自哪里?记者注意到,这带丛林临近明孝陵,难道是从明孝陵流落出的?
[专家观点]
“没错,就是来自明孝陵。”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季士家给出了答案。季士家说,现在所看到的明孝陵其实并非最初明代所建的明孝陵原貌了。在清咸丰年间,明孝陵遭到战火的严重破坏,记者所见到的琉璃构件,就是建筑被毁后的遗存。战后的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奉诏祭明孝陵并着手修理,但他派员实地勘查后发现,全部修复约需20万两银。而当时清政府财政拮据,只用了740两银子,在同治三年、八年和十二年,分几次修筑了一些小工程,包括在享殿原址修建守陵人住屋三间,也就是现在的享殿,并补砌了周围围墙,内外添做栅栏门各一道,重竖倒地破碎的御碑等。直到今天,明孝陵仍基本保持了同治年间重修的面貌。
快报记者 常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