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5版:睿思
3上一版  
PDF 版
· 别人的精神春晚
· 记性与忘性
· 访老先生“不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3 月 4 日 星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别人的精神春晚
  别人的精神春晚

  ——文化人的“百慕大”之三

  每到年末,媒体总要炒有关央视春晚的话题。其实文化人的嘴边,也有一年一度的“精神春晚”,那就是每年十月发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和每年二三月份的奥斯卡金像奖。起先都属于遥远异国的业内话题,后来随着媒体年年强调,也为爱好者们津津乐道。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在欧洲,顶多算文学上的二流国家。过去的一百多年,只出了三个能获全世界认可的作家:戏剧家出身的超级文豪斯特林堡;表现主义诗人、小说家拉格奎斯特;现在依然在世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这样一个国家,每年在全世界所有获得过推荐、且作品被译成瑞典语的作家中选秀,其得奖作家价值的可疑性不言而喻。

  那么中国文人为什么会关注这个奖?起先是因为求知欲——经历了1960-1970年代近二十年的文化闭塞,忽然发现国外二十世纪的文学竟如此多姿多彩,由此产生了某种仰视;后来则又加上经济意识虽然觉醒,文化人的收入有限,那遥远的一百多万美金眺望起来便分外诱人了。

  只是匆忙之中,大家忘了,当初仰视的诺奖文学群星里,像福克纳、海明威、加缪、萨特、艾略特这样的巨星级文豪还是太少了,至于更高一级别的托尔斯泰、左拉、哈代这样的泰斗,则彻底无缘于该奖。而瑞典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学,委实又有着太多文化、语言乃至价值观上的隔膜,所以从已故的鲁迅、老舍,一直到今天的某些人士,大多数诺奖绯闻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娱。只有国家的地位在世界居于绝对强势,它的艺术和文化才有可能得到异国的正视与尊重。

  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公众媒体上,是通过姜昆和李文华说的一段相声。其实那就是美国电影的“金鸡奖”。之所以举世瞩目,一是因为美国电影业发达,获奖影片一般都在制作和市场上具备较高水准;二是因为它有个专为国外电影设立的最佳外语片奖——但是这个奖多是奖励文艺片的,跟其他奖项对票房片的重视,有着挺大不同。

  因为中国电影已经多次拿到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大奖,奥斯卡对于中国影人尤其是个大诱惑,毕竟只有得到来自地球第一电影王国的肯定,那才算是真正的大满贯。可是好玩的是——每年我们这里媒体也好、影评也好,一致都把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希望放在本土的票房片上面!到底是什么让某些人一直顽固地坚持这种误会式的思维呢?

  这错误让我想起过去戏曲影视对《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误读:明明是“豹头环眼”、“执一杆丈八蛇矛”——注意,同样文字在《三国演义》里是用来写张飞的——可大家呢,偏偏把林冲,打扮成了白面书生……

  徐江:作家。著有随笔集《爱钱的请举手》、批评集《十作家批判书》《十诗人批判书》等。

  江郎才劲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