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投足间展现外交家风采
吴建民回母校为小校友“上课”
吴建民正在母校——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演讲 赵杰 摄
炯炯有神的双眼,轻松的脚步,昨天,一位看上去像中年人的老先生走进了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原南京二中)的校园。校史馆里走走,图书馆中看看,流连了一个多小时还舍不得离开。他是吴建民,现任中国外交学院院长,曾经的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他是见证了中国无数光彩时刻,为中国外交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著名外交家。年近70的他,1949年至1955年曾经在二中校园里学习六年,并和老师同学结下深厚情谊。
[念师恩]
老师改变他一生
吴建民1949年10岁的时候就进入南京二中上初一,小学阶段国家正在动荡中,他只读了4年,但中学扎扎实实读了6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我一心想报考北大物理系,但在老师朱庆颐的再三劝说下,参加了北外的考试。”中国少了一位未来的科学家,但是因此多了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吴建民16岁时就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个人的基本理念,人生观、世界观就是在高中、大学初期形成的,并且影响一辈子。如果说我现在还有些贡献的话,老师功不可没。”
吴建民至今难忘他的化学老师陈老师。“我几年前回过母校,听说陈老师身体很不好,躺在床上不能下地,我就去看他,结果那天陈老师不仅自己起床了,还和我谈笑风生,一点都不像病人,但10多天后陈老师就去世了。”说起故去的恩师,吴建民语气里透出伤感。
[办教育]
我在外交学院开交流课
现场,田家炳高级中学的学生们非常热烈地向老校友提问,吴建民却从同学们的提问表现中发现了“问题”。“有的同学很自然,有的同学却像背书,脸涨得通红,这其实就是一个交流能力的不同,这个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大家从现在开始培养。”吴建民说,自己做外交官这么多年,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看他们的表现,发现很多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不足的,一些中国的地方官员、企业领导出去招商,一上来就是好多套话,连续十几个尊敬的某某某,三分钟就过去了,没有实质的内容。
吴建民说,现在高中、初中没有交流学这门课,外交学院特地开了这门课,他给学生上课,结果发现学过和没学过大不一样。外交部经常请吴建民给一些参赞做交流方面的培训,他会把他们逐个叫到台上,一个人立在那,就是看他的状态,有的人就会很不自然,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吴建民就给他们一个假设场景,比如是一个午餐会场合,大家都不认识你,你该怎样介绍自己。这样的锻炼对培养沟通交流能力很有用。
[说期望]
外语和中国传统都重要
“小时候我只是在家里随便学过几句英语,真正学外语是在上了高中后。”吴建民说,自己上高中才开始学外语,当时学的是俄语,16岁去北京上北京外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又开始学法语。他认为学外语还是要越小越好,因为学习发音要早。他表示,外语学好了,中国文化更要学好,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他也认为,现在出现“国学热”是件好事。
现在不少中学生都热衷于出国留学。吴院长说,他不赞成孩子太小出国,至少应该到高中毕业后,他说,最好大学也在中国读,因为中外大学的水平差不多,甚至有些外国大学的水平不如我们国内的。美国最好的就是研究生教育。他认为,大学毕业后性格、基本素质都已经造就了,对中国文化也已经掌握。但如果出去太早,就没有优势。
[没架子]
他为别人捡起笔套
虽然面对的都是10多岁的中学生,年近7旬的吴建民却丝毫不摆长者的架子,中学生们的问题未免有些幼稚,可他总是认真倾听、尽量回答得非常完善,希望能对孩子们有所帮助。
在记者采访中,一位记者不小心滑落了手中的笔套,担心弯腰去捡是对吴院长的不敬,吴院长看见之后,竟亲自蹲下身来捡起笔套。绅士般的举动让人不由感叹其外交家的风度和涵养。
快报记者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