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仇和风暴”刺激传统政治生态
· 谁组织的“无烟家庭联盟”
· 新闻发言人?部门辩护人?
· “每人发1000元”背后的民生话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仇和风暴”刺激传统政治生态
  16日,《昆明日报》用4个整版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5区、1市、8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同时详细刊登了各领导的职务分工情况。此次公布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报纸很快被一抢而空。

  (《中国青年报》2月18日)

  [燕赵一评]

  政府与民众之间这种有效沟通与互动的制度设计,其实是一种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这也许不是公开政府官员联系电话就能承载的,但这必然进一步激活民众的想象,并以这种方式一点一滴启迪“官智”。

  政府机关以及政府官员的设置,就是为社会及公众解决“麻烦”的,自然不能害怕“麻烦”。因此那种担心因公布官员联系电话而招致负面影响的顾虑,大可不必。而且出于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即使是对官员个人产生一些麻烦,也是必要的“领导成本”。何况,从公布领导干部联系电话的报纸受到抢购这种现象本身,也表明市民对公布之举的深以为然。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官员与民众互动的资源仍然十分稀缺的情形下,昆明的公布官员联系电话之举,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弥补与沟通。

  为什么有人将政府官员的电话号码汇编起来,就能卖出好价钱;为什么某个市长公开设立热线电话或公开电子信箱就能成为新闻;为什么一张刊载领导干部联系电话的报纸能够“洛阳纸贵”———正是市民对于获取官员联系方式的“饥渴”表现,也是对畅通“官”“民”沟通渠道的迫切需要。这也表明,除了电话或信箱这种日常联络工具之外,在现行的行政体制及框架内,政府与民众之间仍缺乏有效互动的制度设计。

  [快报再评]

  仇和又引爆了新闻。从江苏到云南,仇和几度置身于议论的漩涡之中。以前,仇和的铁腕形象使人热议法治还是人治的问题,这次“昆明纸贵”仍是铁腕昭然,但舆论对仇和此举基本持有肯定评价,认为这是在打造阳光政府,引发监督热情。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在中国的官场上,仇和是一个异类。他像一条鲶鱼钻进沙丁鱼群,促发人们对政治生态的种种思考。人治?法治?阳光政府?促进监督?我不知道仇和在铁腕运作前是否考虑了这些问题。事实上,仇和式的铁腕也好,那些不铁腕的官员也好,都很难在人治与法治的意义上称量。铁腕有人治,不铁腕也未必就不是人治。人治与法治,须放在总体的制度架构上考虑。

  仇和是一个公开了自己特性的官员,而事情公开总需要一点“不怕影子斜”的自信,按照中国人传统的政治期待,仇和可以认为是一个好官,甚至有成为“仇青天”的基础。但也正是因为总体的制度架构所致,仇和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不仅只是少见的特例,而且更像传统的能臣干将,而非现代政治意义上的强力人物。“仇和风暴”一再出现,表明人们期待现代意义上的官员有多么困难。仇和的意义在于,他不断刺激了人们对现代政治与官员作为的思索。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