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天天在改善,可惜涨价让这种改善打了折扣,特别是低收入者,他们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明显大于一般百姓。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江苏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价格水平上涨6%,比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平均4.1%的涨幅高出1.9个百分点,比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4.3%的涨幅高出1.7个百分点。
收入缩水322元,支出增加265元
其实,去年江苏人的“钱包”鼓了许多,可是一旦与“涨价”挂上钩,“底气”立即不太足了。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8元,比上年增长16.3%,扣除涨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1.7%;低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1元,比上年增长16.2%,扣除涨价因素后实际增长9.6%。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715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涨价因素后实际增长6.9%;低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73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涨价因素后实际增长8.9%。
也就是说,扣除涨价因素后,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平均值,但支出增长幅度却高于平均值,他们在物价上涨面前更脆弱。因为价格上涨6.0%,低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缩水322元,人均增加支出265元。
越是依赖的,涨幅越大
所谓“低收入”,是指各城市居民中收入水平最低的20%。对这部分群众而言,涨幅继续加大的,他们涨得更多;涨幅下跌的,他们跌得更少。
在八大类消费中,有五类高于平均值,分别为:食品类上涨12.7%,高于平均值2个百分点;烟酒类上涨1.8%,高于平均值0.1个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高于平均值0.2个点;交通通信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均为下跌,但跌幅分别比平均值少跌0.8和1.1个点。衣着类上涨1.3%,与平均值持平。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0%,比平均值低0.5个点;居住类上涨2.7%,比平均值低0.9个点。
去年物价上涨明显,其中九成拉动力源自食品。低收入居民承受的涨价压力之所以比平均值高出较多,主要是消费结构不同所致。例如,城市居民食品类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为34%,而低收入居民的食品消费比重则高达43%。而这一轮价格上涨的重点恰恰是食品类。
即使在食品类中,也是低收入居民消费比重越大的商品,价格涨幅越大。例如,猪肉、食用植物油、鲜菜、鲜蛋等食品的价格涨幅都是两位数,大大高于其他食品类别,这些食品正是低收入居民副食品消费的主体。而价格涨幅较低的鲜奶、鲜果、虾蟹、在外饮食等,因其本身价格较贵,低收入居民则消费较少。因此在食品消费上,低收入居民承受的涨价压力也大于平均值。此外,一些涨幅很小甚至下跌的类别,由于低收入居民消费较小或者难以消费,所受的降价实惠也最少。例如,汽车、电脑、液晶电视、手机、摄像机、数码相机等。涨价商品消费多,跌价商品消费少,这是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平均值的根源所在。
吃肉少了,吃菜多了
面对着节节上涨的物价,低收入居民基本出现两种“应对”办法:一是减少消费量,不吃或者少吃;二是寻求替代消费。2007年低收入居民人均畜肉消费16.16公斤,比上年减少2.25公斤,人均消费鲜蛋9.61公斤,减少0.3公斤,减幅分别为12.2%和3.0%;而价格涨幅较小的禽、鱼、鲜菜等消费量增加。2007年肉禽蛋鱼等荤食合计的消费量为43.51公斤,比上年减少0.9%。但不管是消费量增加还是减少,消费额都有增加。例如,在畜肉消费量减少12.2%的同时,消费额却增加了22.2%。
今年编制低收入居民价格指数
为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影响,岁末年初,全省各地均采取了提高低保补助、发放价格补贴等调控措施。另外,省政府决定今年开展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工作。目前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正积极着手编制工作,适时提供政府决策。快报记者 郑春平 通讯员 苏调
■相关新闻
城市菜价
年后回落
快报讯(通讯员 苏调 记者 郑春平)春节过后,城市主要农副产品的价格出现回落。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通过一个月当中的“逢5”分析显示,目前价格水平总体呈稳中趋降的势头。
例如,2月20日南京市猪臀尖肉价格为27.2元/千克,比2月15日下降2.6元,比春节前的2月5日下降1.2元。
主要蔬菜品种也基本呈回落趋势,大白菜、油菜、芹菜和西红柿20日价格分别为1.12元/千克、1.88元/千克、5.12元/千克、5.88元/千克,比2月5日分别下降0.62元、0.84元、1.28元、1.52元。
徐州市下降较大的有五花肉、牛腿肉、洋鸡蛋、草鱼和西红柿,20日价格分别为27.0元/千克、28.67元/千克、6.20元/千克、9.00元/千克和4.13元/千克,比2月5日分别下降1.00元、1.00元、0.80元、0.87元和1.40元。
2007年江苏城市低收入居民农副产品消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