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请彻查“慰安所遗址”的失火原因
· “为领导打伞”
为何如此敏感
· 网络时代,官员还会被蒙蔽吗?
· 更应关注“厅长积极回应批评”
· 公众能自由“痛批”是社会之幸
· “艳照门”折射道德公私界限迷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网络时代,官员还会被蒙蔽吗?
  今年春节期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广东几家新闻网站发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网民拜年。信中表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使我们之间的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成为可能。”

  (2月14日《人民日报》)

  看了汪洋和黄华华写给网民的公开信,看到他们如是认识互联网的功能——打破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使官员与民间的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成为可能,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在当今信息时代,如果有官员为自己不了解社情民意、不体察百姓疾苦辩解,说自己之所以“两眼一抹黑”,主要是受到了一些繁琐环节的干扰,受到了奸佞小人的信息蒙蔽,你信吗?

  这些年来,互联网表现出了积极强劲的社会影响力、公众认可度以及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整合能力,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公共性,以及极大的包容度、延伸度和密集度,这些与信息时代的潮流和开放社会的要求高度切合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和传统的政府信息传送渠道的局限性。在此条件下,对网络抱什么样的态度——是像汪洋和黄华华那样,积极主动地借助网络之力以开阔视野、高瞻远瞩,还是像去年发生“校长找县长签字被拘”事件的陕西绥德县某官员那样,无限深情地怀念“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就成为检验官员为政意识和为政能力之高下的一块试金石。

  与一些传统的政府信息传送渠道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大不相同,互联网通过让官员与民间直接对话、平等沟通,传递给官员的主要是一些原生态的、“负面”的信息,这些不那么悦耳动听甚至十分刺耳难听的声音,即便不是直接对官员提出的批评,也会让官员脸上很不好看,并给他们施加上有形无形的压力。这就要求接受到这些“报忧”信息的官员,第一要有直面现实、正视问题的勇气,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第二,要自觉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努力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相反,如果官员不主动与网络结缘,不利用网络广阔视听,那么他就很难接触到这些“报忧”信息,也就少了许多工作压力和负担,耳根就会清净许多,心态也会安详许多,“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

  于是,人们就看得十分清楚:现在那些称自己被干扰、被蒙蔽的官员,即便他们所言不虚,责任也主要在他们自己,而不在别人。普通公民要行使知情权,官员也要行使知情权,如果说在传统社会架构下,官员通过视察调研、工作汇报、层层上报等传统信息传送渠道,很难有效防范一些地方或基层部门弄虚作假、瞒上欺下,而今有了互联网这个公共平台,足以帮助你摆脱繁琐环节的干扰和奸佞小人的蒙蔽,你为何抱残守缺弃而不用呢?看来在很多时候,不是奸佞小人太狡猾,而是某些官员主动放弃了知情权,心甘情愿被蒙蔽,因为“不知者不为过”,他远离网络,对民间状况和社会舆论知之甚少,正可以使他轻松自如地当他的“太平官”、“逍遥官”。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官员原本心里有鬼,见不得人,对网络自然更是惟恐避之不及了。

  “莫道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官场中”,传统的沟通壁垒既已打破,与民间直接对话的渠道已然畅通,如果有官员仍然不能免于“信息蒙蔽”,恐怕就不只是他的为政意识和为政能力有问题,而是他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能力也大有问题了。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有文集《英俊的丑角》等问世)

  【中国观察之潘多拉专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