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请彻查“慰安所遗址”的失火原因
· “为领导打伞”
为何如此敏感
· 网络时代,官员还会被蒙蔽吗?
· 更应关注“厅长积极回应批评”
· 公众能自由“痛批”是社会之幸
· “艳照门”折射道德公私界限迷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2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更应关注“厅长积极回应批评”
  ■今日视点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近日在博客中发表《冰封的连州》一文引起热议,文中有一张照片是廖新波在访问一个贫困家庭时拍下的,廖新波在与这家人聊天时雨大了起来,旁边的人为他撑起了伞。照片一出,有网友批评道:出门随行打伞开道,领导不是没有手举伞,而是习惯被人伺候!面对批评,廖新波其后在博客《为领导打伞对吗?》一文中原文照录了网友的批评帖子,自我检讨:温总理都亲自打伞,我这个小小官有什么理由让人打伞呢?廖新波还在另一篇博文中称:这些评论确实是非常好的礼物,你专门去问卷调查都没有这么真实的评论和这么多积极的回应。网友看图说话是对的,有伞遮天,不容抵赖。

  (2月14日《新快报》)

  在这条新闻后面,网友跟帖火爆,绝大多数都围绕着“下属给领导撑伞是不是拍马屁”展开,新浪还专门为这个问题设置了一个网上调查,有七成网友认为下属给领导打伞是不对的。

  老实说,我并不觉得下属给领导撑伞挡一下雨是多么大不了的事,否则的话,廖新波也不会把这张照片贴在博客里了。或许正如廖新波所言,这只是出于同事之间一种下意识的关心。当然,你硬要说这是下属在拍马屁、领导习惯被人伺候了,别人也拿你没办法。我比较疑惑的是,在这件事情上,为什么大家都要死死盯住“给领导撑伞”这个细节上呢?难道是为了让廖新波牢记“教训”,谨记以后要自己撑伞不成?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如果对这件事的解读仅止于此,那可就浪费了一个绝好的“官员与民意积极沟通”教材,是的,在我看来,廖新波副厅长在此事前前后后表现出来的坦荡和积极态度,在官员与百姓沟通仍存有不少障碍的今天,尤其显得珍贵。

  从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网友对自己博文中照片的批评,廖新波并没有避而不答,也没有百般辩解,而是站在了网友的角度上,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回应——先是承认网友看图批评是对的,随后再作出自我检讨,并且委婉地表达了“此事其实并无那么复杂”的意思。尤其是廖新波把网友对他的批评称为“非常好的礼物”,这又是怎样的胸襟和气度?而这种胸襟和气度,恰恰是很多官员严重缺乏的,他们面对舆论的批评,要么装聋作哑,要么试图动用一切可控制的力量封杀舆论,相比于那些动辄要动用警察把“诽谤者”抓起来的地方官们,相比于那些置舆论批评于不顾的各级领导们,虚怀若谷的廖新波副厅长难道不显得难能可贵吗?

  廖新波与网友之间关于“打伞对否”的这次互动,更为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即时沟通提供了一次有益的探索。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官员与百姓之间即时沟通的重要性,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的沟通渠道仍然不够通畅,市长热线也好、接待日活动也好,都无法充分实现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即时沟通。而廖新波通过博客与网友之间的这次沟通,却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倘若通过制度规定一定级别的领导都要开博客,并将回应网友的意见纳入到考核内容中去,百姓对官员的监督、与官员的互动,是否会远比现在更加顺畅?民意与政府部门的无缝对接,是否会更接近于现实?(尹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