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小三儿、自杀及其它
· 也许它最廉价
· 人生何不以小论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2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小三儿、自杀及其它
  小三儿、自杀及其它

  年底年初,两起第三者事件惊曝网络,好多网民像打了鸡血,真有过年的喜庆劲儿。

  当然,这份喜庆都穿了愤怒谴责,或者悲痛的外衣,因为事件本身实在太悲剧了,尤其后者,还死了人,再拍手称快、弹冠相庆显然不合适。可是我从那些愤怒、谴责的字里行间,分明看到许多兴奋。

  人的生理和心理就是这样一对矛盾体,心里拍手弹冠,表面却是愤怒谴责。有的人明白身心是矛盾的,就会多琢磨、多自省,问问自己到底在说什么、做什么。这一想,兴奋可能就减退不少。还有的人不明白,就凭本能活,一本能,就雀跃,叽叽喳喳,没完没了。假如派个心理大夫分析分析他们,结果会吓出他们一身汗。

  两起事件的当事人,也有这样的问题。不知其中几人曾经自省:我的身心一致么?我到底想怎么样?我在做什么?

  男人为了喜新厌旧,不惜沦为人渣是本能;原配遭嫌弃被欺骗,心生怨恨也是本能;小三儿虽然焦虑,但也不自拔,继续为情所困,晕乎乎就这么过,这也是本能。最后纸里包不住火,终于酿成悲剧,也是必然。千百年来,这样的故事多如牛毛,却如出一辙,细节都没变化。就连旁观者的叽叽喳喳、表面悲痛其实兴奋,也千篇一律。可事到临头,还都齐刷刷一头扎进浑水,无论当事人还是看客,这才是最大的悲。

  生理本能是一回事,能明白已属不易;更难的是,心理也有“本能”,要想对付这一层更是难上加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更何况还有集体思维习惯,它像一只巨大的无形之手,左右我们的人生。其实呢,这只手外,世界广阔得很,如果能做一些努力,冲破这只手的钳制,到外部空间看看,就能多少明白一些。这事儿说起来并不神秘,最简单的例子,是一些脑筋急转弯试题——不按思维习惯,照样可以有结果,而且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那是外星人才会有的结论。

  设若两起事件的当事人,都能在关键时刻脑筋急转弯,就有可能不落窠臼,不会陷入一出大俗套的悲剧,重复扮演古人已经演过千万遍的角色。

  设若看客们能在关键时刻脑筋急转弯,突破愤怒、谴责、悲痛、兴奋这些习惯思维,去另一个空间观察、讨论,就不会人云亦云,嚼古人就已经嚼过的馍。比如,不妨探讨一下当事人的心理病症。

  人类从未停止对自身的认知探究,有了这一新成果,很多过去的事情有了新解释。比如曾经的种种自杀事件。多年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当时只能笼统称之为理想、为人生,站在今天回头观望,其实可能不过是抑郁症大发作。同样,此番自杀的这位姑娘,通过她留存人世的一些文字看,心理问题也不小,她丈夫的问题就更大,如果我们真关心此事,真为此悲痛,不如去分析分析当事人各自的心理病症。

  当然,心理学也只是人类探究自身的阶段性成果,往后的路还很长。但是,至少让我们先少骂几句,少群情激奋,少把精力花在挖隐私上头,先踏上这条长长的正道,为他们,也为我们自己。

  杨葵:资深出版人。著有《找不着北》等影视剧、《在黑夜抽筋成长》等随笔集。

  葵话宝典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