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6版:民利·健康/教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不同年龄段 体检重点不一样
· 高三期末统测 “透露”新高考试卷模式
· 七岁孩子写不好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高三期末统测 “透露”新高考试卷模式
名师分析语、化、地三科命题特色
   昨天开始,南京高三学生参加全市统一的期末调研测试。在2008年新高考大纲公布之后的此次考试被视为“小模考”,起到导向作用,引人关注。昨天开考的语文、化学、地理三门已经体现出新高考端倪,不过注重基础、注重能力的特点没有变。

  语文:出现“后话题”作文

  南京金陵中学高级教师王守明说,评价此次的语文卷,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而内容与往年的高考基本类似。具体来说,形式上分为必考和选考,然后选考历史的学生要多考30分钟,分值为40分的附加题。也就是说,选物理的学生的语文总分160分,选历史的200分。

  在所有考生都必做的160分的题中,分必考和选考,必考是所有学生都要做的,选考共有两题,每位考生都可以任选其中一题。王老师表示,两题选考题都是阅读,一题是论述类的,给的材料是一篇有关中国小说的写作的议论文;一题是实用类的,是两篇新闻要求比较阅读。

  阅读在整卷中有四类,包括:文学类阅读、古诗文阅读、论述类阅读、实用类阅读。

  此次的作文也很有特色,除了分值提高到70分,题型也非常新鲜,是给了两组材料的后话题作文。其中一篇材料讲一个老大娘不慎摔倒,许多人从她身边绕过,出租车司机想帮助她还被别人劝阻,反映出社会上的一些人情冷漠现象。另一篇材料是一位老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儿子问母亲,有事吗?母亲说,没有事就不能给你打电话吗?反映了亲情的冷漠。要求考生选一个角度来构思。这既不是话题作文,也不是材料作文,给出的是多角度,要求选一面,既要扣材料,又可发挥写作潜能,还不容易抄袭。对考生来说有开放度,有自由度。

  40分的附加题是首次亮相。王老师说,其中有文言文断句、文学名著常识,还有对文章的概括,对文科学生来说不算难。

  他表示,总结此次考试的情况,特别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没有探究题,比2007年高考要容易些,这也提醒考生复习要注意基础,平时要注重阅读。

  化学:精彩“应用题”考查能力

  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华中学高级教师冯建农介绍,此次化学考试完全按高考的新模式来。

  首先突出了考试的基本要点,把选考内容与必考内容区分开来了。突出了新教材的特点,注重信息应用。还把老教材中没有的,新教材中增加的知识点体现出来。老高考的传统题,即化学主干知识体现得也很充分,此次考试可以说是平稳过渡。

  一些卷中的精彩新题令人印象深刻。如第17题,是以氢气作为新能源设计的一道综合应用题,把化学反应原理这一主干知识基本包括在内。这道分数为12分的题目共有三问,每个都考了一个知识点。第18题是个环保题,看上去不难,但考的是基础和化学知识应用,其中有个废气处理流程图,学生要看懂有“陷阱”,知识点比较隐蔽。这一题与现实生活有关,反映了酸雨污染,实用性强,是一道有地方特色的、有区分度的原创题。

  考后考生的感觉并不轻松,因为涉及知识点面广,虽然不难,但是很注重基本知识。从考生反映来看,应用能力方面考生可能跟不上,不过这也无需担心,因为现在的复习进度是打牢基础,还没有到提高的阶段。通过对这次考试的分析,考生可以找出基础部分的欠缺,因为考试几乎把所有知识点都覆盖到了。

  地理:贴合高考说明 重视实际应用

  南京市地理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学高级教师张惠芬介绍,这次统考是一轮复习结束后的阶段性检测,全卷整体难度并不是太大,仍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对地理的基本技能也强调得比较多。

  “这次试卷和2008年高考说明结合非常紧密。”她分析,试卷中体现了高考说明中的考核目标和要求。首先,试卷对考生从图、表、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强调,如一道题,给出了一图一表和一段文字材料。此外,选做部分有一题也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图例。这其实就是在考查学生是否会读图读表,同时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对考生而言,这些都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试卷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希望学生们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如试卷中一道题目是给出了中国民居的特种邮票,让学生们根据民居的特征来判断所在地区,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分析民居的特点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地理知识灵活运用起来,这也给考生今后的复习提出了一个方向。

  此外,此次的试卷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考查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等社会热点问题,这也是高考说明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之一。

  快报记者 谢静娴 黄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