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高考成绩将成为学生隐私,任何单位不得公布——这是山东省今年高考招生将出台的一项重要举措,据该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各地存在的高中学校炒作高考录取率的办法。
(《齐鲁晚报》1月17日)
炒作高考状元和学校录取率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把高考成绩当作学生的隐私,就能让高考走出“唯分数论”的怪圈吗?在我看来,这只能在人为制造公平假象的基础上制造出更大的录取不公。
高考成绩是不是学生的隐私,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的,但细细一看,却似乎又不是。毕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实行“知道分数后再填志愿”,公开透明的“知分填志愿”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填报合适的志愿,避免以往“抹黑填志愿”带来的巨大不公,因此,这种志愿填报方式也成为各地录取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看高考成绩,它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隐私了。
我们知道,隐私的构成要件之一就是“不影响公共利益”,但在“知分填志愿”已经成为录取潮流的背景下,个人的高考成绩就已经不再只是“自己的事”,而成为了公共利益的一个部分——每个考生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成绩,还必须知道自身成绩在省内的排名,才能准确填报志愿。如果硬要把高考成绩机械地当成考生的个人隐私,那也就是要牺牲“知分填志愿”的公平基础,而一旦没办法“知分填志愿”,受到损失最大的,无疑还是那些考生。
我不知道山东是不是也已经实行了公正透明的“知分填志愿”,如果是的话,那么所谓的“将考生成绩当作个人隐私”就是一种拍脑袋的决策,只会在满足“公平幻想”的同时制造出更大的实际不公。如果山东尚未实行“知分填志愿”,那么,“知分填志愿”毕竟早晚也要实行,到那个时候,难道再来宣布高考成绩已经不是考生的个人隐私?
虽然目前的高考制度屡受质疑,但无论如何,它保证了“按分录取”的基本公平。如果我们暂时不能彻底改变目前的高考评价体系,就必须容忍“炒作高考状元”等合乎现有制度的行为。教育部门或许想通过小修小补来矫正“唯分数论”,但高考评价体系变革绝非小修小补能实现的。即使有再好的初衷,也不能牺牲“按分录取”这个公平底线,否则的话,拍脑袋决策带来的,必然是更大的不公。(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