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南京市建邺区残联联合某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一起来到南苑街道鹭鸣苑社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为居民低偿或无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没想到,居民们对这一新潮的便民服务非常漠然,“开张两个月来,一共只有10个人来咨询,其中8个还是打电话的。”
(12月19日《扬子晚报》)
[读者快评]
讳疾忌医也是“心病”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各类心理疾病患者中,有70%以上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这家心理咨询室的设立,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应该有许多“饿汉”抢着吃才对。然而,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
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人们对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和传统观念上。眼下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病,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有精神病。因此,一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因为怕遭人耻笑而不敢去看心理医生,只能硬撑着。实在撑不住了,就去求助算命先生。更有甚者,还企图通过酗酒、打架、自残等不健康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压力。
有道是:心病还需心药医。所以,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要想早日恢复心理健康,找回快乐的心境,必须更新观念,首先治疗好讳疾忌医这一个“心理疾病”。程绍德
心理咨询更得体察居民心理
尽管现代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但是,由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真正诉诸心理咨询师的并不多,何况是在这种低收入家庭为主的拆迁小区呢。
咱不否认残联在小区内设心理咨询室的初衷,然而,他们一开始就忽略了居民心理:一、居民们的传统观念没有被重视,将咨询室设置在一楼就是一个明证,问诊居民的隐私没有保障,谁来咨询呢?二、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听君一席话,就得付出40元每小时的代价,让他们的确无法接受。
所以说,要想好心办好事,还是得脚踏实地,比如说针对居民们普遍关心的亲子沟通、夫妻关系、就业压力等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效果会比关起门板起脸咨询好很多。当然,免费也应当纳入组办者的考虑范围。千里孤雁
换个牌子行不行?
低偿或无偿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当然是好事,可为什么没人捧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既然名为“心理咨询室”,就很容易被人理解是有心理疾病的——尽管这并没有什么,可就怕有不知情的居民指指点点,再传出某人有“精神病”可就麻烦了。
心理咨询室开在社区之内,居民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有可能被熟人看到。如果被某个舌头较长的人看到了,那就等于是被全社区的人看到了。谁不爱面子呢?谁愿意被别人指指点点?于是,无人捧场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真想把好事做好,那就换一个牌子吧,换成“聊吧”“话吧”之类的也比“心理咨询室”好。鄂东梅子
将心理疾病纳入医保,如何
社区心理咨询室之所以遇冷,大致有三个原因:观念、形式和收费问题。尽管收费是很便宜的,针对低保人群还一再打折,可是你拿南京的每月人均低保金额和心理咨询每小时的收费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尽管按国际惯例或者国家收费水准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却依然是不能承受之重。既然心理疾病也是病,那么在全民医保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将心理疾病纳入医保体系呢?曾经帅哥过
心理咨询也要“吆喝”
啥叫心理疾病?啥问题需要咨询?恐怕不少市民还知之甚少。因此,心理咨询不能“等客上门”,而应该走出门去“吆喝”。首先,可以举办心理咨询的启蒙讲座,讲解心理咨询的ABC,让市民知道心理咨询是咋回事。其次,心理咨询还应“走家串户”,深入到市民的家里,在“炕头”上为市民排解心病。这样,既有亲切感,又能保护隐私。再次,心理咨询要放下“架子”,咨询师要与市民交朋友,至少要让市民觉得你值得信赖,否则,谁愿意和你讲心里话呢?慢慢聊
需要太多的换一下
换一个隐蔽的位置,不妨从一楼换到高些的楼层,让居民首先解除心理戒备和面子上的顾虑;换一种收费方式,改成免费或者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这样才能使低收入人群走进来;换一种招牌,将心理咨询室的招牌换成快乐聊天室、天天聊吧,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讲座,每期一个话题,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心理咨询师加以引导,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活动。如此,社区心理咨询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为建设和谐家庭,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月在人间
不能等客上门
在我看来,要想摆脱尴尬,至少要避免以下问题。
第一,尽管号称低偿,每小时40元的收费也确实不过是市场价格的四分之一,但是对于大多数社区居民来说,千把元的薪水,还真经不起几个小时的咨询,万一心理问题没有排解,反而因为这随时间流失的金钱而又生出新的压力,岂不得不偿失?第二,在传统意识中,看心理医生和看生理医生都属个人隐私,一旦走入社区心理诊所,街坊邻居熟人的眼光和议论多少会纷至沓来,而这显然不是社区居民期望的结果。所以,社区心理咨询仅仅走入社区还不够,还应更进一步地走入社区百姓家,与社区居民拉家常,将心理问题的排解放在日常交流之中,而不是在社区诊所中坐等客户上门。sp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