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进城 难民被逼下跪
向远松的童年是在下关宝塔桥度过的。父母在和记洋行做工。但是因为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在日本人打到南京之前,向远松的两个姐姐向秀英和向秀莲就被三叔带到了湖北乡下“跑反”。
在那年严冬来临之前,10岁的向远松随着父母和12岁的三姐向凤英躲到了和记洋行后面的观音庵当中,观音庵是当地的一处避难所,周遭数百名老百姓都躲在此处。
那时向远松的母亲向王氏用锅灰把脸涂黑,还把向凤英的头发剃光,让她看起来像个男娃儿。
而向远松的大哥向远高二十来岁,长得一脸麻子。向远松叫他“麻子哥”。向远高执意不愿躲到观音庵。他天真地认为,自己满脸麻子,日本人怎么会要他?
1937年12月,日军进入下关。“维治会”的人把观音庵的难民驱赶出来,并逼迫他们在马路两边排列成队,依次跪下,并高喊“大日本万岁”,以“迎接”日军。
向远松看见,先是过来好几匹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兵,接下来就有两百多名步兵尾随其后,靴子发出的“哒哒哒”声仿佛踩在向远松的心上,吓得他浑身发抖。
目睹日军枪杀聋哑人
周遭的人都出来“迎接”了,只有一个卖水的聋哑人还挑着水往观音庵走,一名日本兵在后面喊他,可那聋哑人没应声也没回头,日本兵骂骂咧咧地操起步枪,对准了聋哑人的后背。
枪响了,聋哑人“啊”了一声倒下,鲜血染红了观音庵门前的草堆,两只装满水的水桶顺着观音庵的台阶“咕咚咕咚”地滚落了下去。那是向远松第一次看见死人,他偷眼看了看那名举枪的日本兵,此时他帽子后面两片叶子被风吹起,仿佛是两把沾满人血的刺刀在挥舞着,恐惧占满了向远松的脑海,他吓得动也不敢动。
日军入城后,开始了疯狂的抓捕行动。白天,观音庵还算宁静,但是一到晚上,这里也变得不安全起来。
向远松记得,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来三四批日本兵,拿着手电筒在难民脸上照,看到二三十岁的女人就会拖走。每当月光洒满观音庵,那里就会充斥着女人尖锐刺耳的哭喊声。
尸体堆中寻找大哥
躲在观音庵的父母,心里其实最记挂的还是大儿子向远高。日军一个星期的血腥屠杀后,城里宁静了许多,向远松一家急急忙忙赶回家,房子幸好没被烧,可是向远高却不见了踪影。
这时邻居说的一句话,让向家所有人的心一下子凉到了冰点。“我看见你儿子被日本人用绳子绑走了,被押到煤炭港那里。”
住在煤炭港附近的居民告诉向家人,前几天,这里刚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屠杀。煤炭港旁边有一座国民政府的仓库,仓库底下是空的,居民们说,日军把绑来的男人推到仓库里面,在仓库下面点燃大火,并在仓库外架起机枪对着里面的人扫射,这样根本不可能有人幸免。
听闻此事,向远松的母亲向王氏伤心欲绝。尽管她裹着小脚,行动不便,但毅然带着向远松和向凤英到江边寻找大儿子的尸体。
从下关西站附近的老江口到金陵船厂,两里多路,尸体如山,这些尸体大多都身着黄色军服,都是殉难的守城士兵。南京的冬日格外严寒,江边,却闻不到一丝腐臭的气息。
可怜的母亲带着儿女来到江边,一边找一边哭,直到声音沙哑。向远松也跟着哭,稚嫩的声音高喊:“麻子哥哥,你在哪儿?”只要一看到不是穿着黄军装的尸体,他们就扒出来看,可是三天了,向远高的尸体始终没有找到。
向远松至今还记得,麻子哥哥对他的好。“麻子哥哥念过私塾,他把所学到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从来都不嫌烦。”
那年向远松的四叔在往江北跑反时,遭遇沉船,结果他掉落在江水中淹死了。
每年悼念“麻子哥哥”
从1938年至今,每到清明和冬至,向远松就会烧些纸钱,一边烧一边喊着“麻子哥哥”,每到这时向远松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
解放后,向远松调到云南地质局工作,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退休回到南京。
到了南京,他才知道,南京有了一座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年迈的向远松独自来到江东门,捐出五百元钱,“当是对麻子哥哥的悼念。”
昨天下午,向远松独自来到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向张连红教授倾吐了这些往事。整整七十年过去了,老人第一次敞开心扉,揭开了心中压抑多年的痛。
老人对张教授说,他只是希望在遇难者名录上,能有“麻子哥哥”的名字,“这是我现在唯一可以为麻子哥哥做的事了。”快报记者 解璐
从向远松11岁那年开始,每逢清明冬至,他都会在门前烧些纸钱,纸钱飘飞,眼泪随之滑落,这时向远松就会喊:“麻子哥!麻子哥!”
今年向远松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眼泪流了整整七十年。昨天下午他找到南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希望在遇难者名录上添加哥哥的名字。
八十岁的向远松讲述当年哥哥惨死经过。 快报记者 赵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