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绝说期待传人
· 缠绵爱情 是最常见主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1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缠绵爱情 是最常见主题
  高淳,古代文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公元前541年,吴国在此修筑固城,其遗址至今犹存。后来,吴国与楚国曾在这里展开多年拉锯战。因此,属于吴头楚尾文化的高淳,成为民歌的富矿区,在当地有“出门山歌进门戏”的古老俗语……

  高淳民歌曾很流行

  下午,在小区的院子里,夏晓玲换上红色旗袍,站在松针树的旁边,冬日的暖阳斜斜照在她的脸上。一开口,便是一段《五月栽秧》,“五月里来是秧场,村村栽秧忙又忙;十八个姑娘来挑秧,十八双秧篮子哟满满装……”

  这歌是一首高淳民歌,用当地方言唱的。唱的时候,一旁聊天的妇人和玩耍的孩子投来注视的目光,聆听她清唱。

  37岁的夏晓玲是高淳本地人,供电局职工。小时候,经常听妈妈唱当地民歌,耳濡目染,也就能跟着哼唱。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她,现在能唱上百首当地民歌,不过,歌词并不能完全记住,一些歌在开唱之前,还需要翻看一下歌词。

  “夏晓玲唱得很好,我们文化局组织活动,有时喊她过来表演。民歌在高淳曾经很流行,就像流行歌曲一样。很多当地人都会哼上几句,而如今唱得完整、好听的人已经不多了。”高淳县文化局的汪士延告诉记者。

  《五月栽秧》是高淳一首有名的民歌,用的是当地传统的高腔。1953年,国家一级作曲家路行、音乐理论家叶林等人来高淳采风,被“五月栽秧”感染,1954年,路行根据“五月栽秧”的音调和歌词,重新编创,随后被四方传唱,曾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作为教材。

  劳动歌曲是高淳民歌的一部分。当地著名的劳动歌曲——《打夯号子》,通常由女的领唱,然后众人一起歌唱。“这些劳动歌曲,调子都比较轻快,有活力,表现的是劳动带来的欢乐感。现在打夯的时候,仍然可以听到。”

  “你用心听,可以从大家口中的民歌,感受到高淳当地民风。盖房子上梁时,有上梁的民歌;结婚时有送洞房的民歌;女儿出嫁了,有哭嫁的歌曲;女子洗衣服时,有洗衣歌。当然,除了传统的民歌外,当地人也在生活中创作出新的民歌。” 汪士延介绍。

  大多高淳民歌都是情歌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是《华山畿》第一首的歌词。

  《华山畿》是一组情歌,在高淳传唱了至少千年。它最早来源于南北朝的乐府民歌,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这个传说在情节上与“梁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汪士延告诉记者,《华山畿》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十月陈梅》、《十二月望郎》等长篇情歌。这些情歌与《华山畿》有着共同的特点:男女一见钟情,却美梦难圆;相思成疾,男死女悲。

  “情歌最能体现民歌特色,也最能抒发人们的感情,增添生活的感悟。因此,在广为流传的高淳民歌中,大部分都是情歌。” 汪士延总结道。

  高淳民歌中也有《采红菱》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这首脍炙人口的《采红菱》,是1966年由14岁的邓丽君唱红的,当年她正是凭着这首歌夺得台湾某唱片公司歌唱比赛冠军,随后正式踏上职业歌坛。邓丽君所演唱的这首《采红菱》据说是由著名作曲家姚敏、陈蝶衣所创作的。

  然而,种种证据却证明,这首歌曲的一个古老传唱地正是南京高淳。

  高淳阳江镇,一片水乡风光。高淳县文化局局长汪士延告诉记者,《采红菱》是石臼湖畔的姑娘们采摘红菱的真实生活,它也是自编自演的一种民间舞蹈的曲调。现在的歌曲《采红菱》是男女对唱,但是,最初的高淳民歌《采红菱》却是只有女声。因为,在高淳,下湖采摘红菱本来就是女子的活儿。

  每年一到夏末秋初,菱角肥了,本地的姑娘们就会手拿小木板、乘“水上飘”(小木盆)结伴下湖采摘,一边干活儿,一边歌唱。

  高淳的民歌《采红菱》原本只有一个基本的曲调,但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唱词、节奏却有很多变化,轻重缓急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的是,曲调中的主旋律,正和日后流传于世界各地的《采红菱》是相符合的。

  汪士延以及高淳的民俗文化研究者经过考证,高淳是“采红菱”的故乡,是有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据介绍,古高淳地区也是吴歌的发源地之一,众多民歌民舞中,反映水乡文化的特别多,比如“蚌精舞”、“采菱舞”等等。

  快报记者 戎华/文

  快报记者 施向辉/摄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