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从否认“房改信息”
· 经适房重新定位
将改变房价走势
· 暂时取消评比
百强县和谐转身的契机
· 百强县评比应加入更多民生指标
· 除了艳星,无人可以代言花木兰?
· “隐私权”已无法消除巨奖疑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2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暂时取消评比百强县和谐转身的契机
  【编者按】

  2007年全国百强县评比取消的消息经12月4日的《决策》杂志报道后,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昆山等地曾屡屡在百强县榜单上扮演领头羊的角色,经济发达的县市更是比比皆是。此次百强县评比暂时取消,究竟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对江苏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下面的一组文章,或许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财经纵横之叶檀专栏】

  第十届百强县的评比被取消,说明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百强县的评比标准又将发生一大变化。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标志,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深化与人性化。由国家统计局主持的百强县评比从1991年开始,其间经过重大转折,每次转折都预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明显贯穿了从经济、发展潜力到和谐发展的历史演进线索。

  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评选过3次“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主要反映县域经济的静态指标变化,此后中断6年,2000年推出“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对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和计算方法作出较大调整,整个评价体系分为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共设计了33个评价指标。此次调整涉及到科教文卫等各个方面,受到各方赞许。

  但此次调整因为仍有经济发展至上、以大为强的嫌疑,而为人诟病,主要表现在经济权重过大与对环境的忽视。在现有的33项评价指标中,共涉及39项统计指标,其中使用频度最大,也是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即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年末人口总数,其中GDP直接或间接影响8项评价指标。GDP、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最重要指标,而单位GDP能耗、就业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却未能列入考核指标或权重过小。

  这样的权重设置显然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一是隐藏了经济发展的隐性成本,必须由后人还上这笔欠账,今后的亏损户成为现在的富裕户;二是经济发展、政府收入与当地民众收入不对等,形成夺民财增官帑的可能。陕西的百强县之首神木县表现得最为典型。据《决策》杂志报道,神木县去年产原煤8200多万吨,是全国产煤第一县,财政收入高达19.8亿元,与此相对应的是,有贫困人口12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1/3左右。神木县永兴办事处的王花村,昔日河水丰盈,如今400亩耕地变荒山,王花河因采矿塌陷而干涸,矿上补助的每人一次性补偿2万余元完全不能支撑村民日后的生活,当地村民或外出打工、或捡破烂、或举家搬迁,如果根据现行的指标权重,这样的县还能列入百强县榜单,无疑是个尖锐的讽刺,给所有中西部资源县设立了一个恶劣的学习标竿。

  经济发展是个硬道理,环太湖流域的百强县的民众生活水准是要高于其他县,这是他们辛勤劳作、勇于创新理当得到的回报。但百强县的评比要有长期价值,必须设定两个前提,那就是指标体系本身必须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成本支出的比例,而不能只考虑收入不考虑成本;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地的综合发展环境与民众的幸福感受,而不是以政府的公共收入为主而忽视民众的生活标准。

  这就要求指标体系更为科学、更加全面,这样才能对今后的发展制订出可行的规划,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原始目的,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以神木县的发展模式推广到全国,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可怕的噩梦,不仅民众,就连县级官员都会发出“这样的发展究竟是为什么”这样的终极疑问。

  从苏南等地来看,一些经济与环境发展相对还算协调的县市已经主动进行了转轨试验,百强县第一的昆山从去年以来,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标准进行了重大调整,7大类35项新指标代替了过去的2大类20项标准,更自豪于科技创新与节约型城市的地位。政府主导的重要评价体系显然不应滞后于地区内生型的转型要求,而应适时改进,成为新型“又好又快”县域经济的推动者。

  不计后果、不计成本的GDP胜利者理当受到谴责,以往之所以不受谴责是受制于当时的发展阶段,如今的谴责正是历史进步的表现。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