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经过两年的普查,南京一共摸出2029处文化遗迹。从30万年前的汤山猿人洞,一直到1983年才启用的金陵饭店,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穿越了30万年的时光隧道。昨天,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的“领头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首次对媒体公布了南京全城的文化家底普查成果。
(12月5日《现代快报》)
[读者快评]
提高施工单位的文保意识
滚滚逝去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遗迹,这是南京之幸,亦是市民之幸。但是,看到新闻中所列的数字,我的心里又有许多的遗憾。
或许是南京地下的文物太多了,以致经常看到野蛮施工破坏地下文物的新闻。就算南京地下的文物再丰富,也架不住野蛮施工的粗暴破坏。
为了让还未发现的文化遗迹得以保护,笔者建议南京文保部门想方设法提高施工单位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所有的施工单位施工人员远离野蛮,在发现文物后不是一哄而抢,而是及时报告相关单位前来处理。
期待野蛮施工破坏地下文物的新闻越来越少,直至彻底消失。 鄂东梅子
2029,多乎哉,不多也!
如果单纯从数字上讲,2029的确很多。然而,对于南京城而言,这2029处文化遗迹实在是太少了。要知道,就算“家底”再“殷实”,如果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恐怕也只会是“有减无增”。这一点,从普查结果有“200处遗迹已经消失”可见一斑。
毫无疑问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建设与破坏是同步进行的。就连“最年轻”的金陵饭店,谁也不能保证它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永远屹立不倒。很多近、现代的文化资源尚且保不住,原本就稀罕的六朝遗迹若保护不力,岂不是永远消逝无影?
清点出南京城的2029处文化遗迹固然可喜,但是如果不加以妥善“照顾”,就好像马路边的“胭脂井”那般“空留身影”,难免凄清。草木菁华
与推土机赛跑尤为急切
两年普查,发现2029处文化遗迹,固然算得上喜报,但是仔细做个算术题,却发现并不值得叫好。
南京被称做六朝古都,但是真正留存下来的六朝遗迹却只有97处。而与之相比,民国时期的资源数量却最多,为871处。由此不难看出,“头重脚轻”是目前南京文化遗迹“家底”被亮出来后所暴露的最大问题。如果再扣掉近现代的文化资源数量,真不知道这2029处被发现的文化遗迹,又要打多少折扣,究竟还有多少是真正属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了。那么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就这么一点儿吗?显然不是。因此如何在轰隆隆的推土机下“抢救”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文化遗迹,就更值得关注。
且慢沾沾自喜于已有的发现,与推土机赛跑才是文物等部门更应该做的事。曾经帅哥过
普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南京市的地下文物藏量丰富这是世人皆知的事。保护需要多方努力才能更有成效,如果让其自生自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文物也遭受着严重破坏,如果不加保护,或者保护乏力,就有可能消亡的危险。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保护文物虽然不是战争,但胜似一场战争。一方面是因为,保护文物时间上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是保护的任务繁重,需要多方齐心协力。我以为,要想保护好文物首要的是做好普查工作。首先,没有对文物的了解,何谈保护?如果不了解,有的文物甚至消亡了还以为其依然存在,是十分危险的,对文物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普查详细了解全地区有多少种,存在的状况如何,哪些破坏严重,哪些保存得比较好等等;其次,普查也是一次宣传教育的过程,普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除了有专家学者参与之外,更有一些志愿者、文物爱好者参与,在走乡串村中,在感同身受中,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会引起人们对文物的重视;再次,普查为制定保护政策和决定保护策略提供了依据,积累了文物保护的原始资料,普查也是一种保护。 lijianbo
如何转忧为喜?
经过两年普查,终于知道了南京市的“家底”,有喜也有忧,如何转忧为喜呢?依我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如作为普通市民应有文物保护的意识,自觉保护身边的文物,并做好宣传工作,作为单位应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造成对文物的破坏——而这些一方面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健全及强有力的执行,如果有个人或者单位破坏文物,就依法追究当事人和单位的责任,甚至使他们受到法律制裁,对本人或本单位是一种惩罚,对全社会是一种震慑;另一方面依赖于文物知识的普及,让普通大众掌握一定的文物知识和与文物有关的法律知识,用知识来改进文物的命运,才能让公众更自觉行动起来保护文物。
nanyangcai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