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央放权后
谁来约束地方政府?
· 蹦上社评的那只发情的猫
· 我们已融入第二轮“大航海时代”
· 主任醉死给了“禁酒令”一耳光
· 减免养路费解决路堵如何?
· 如果“绿色年度人物”
可以这样儿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1 月 2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蹦上社评的那只发情的猫
  【媒体思想之李鸿文专栏】

  英国《每日电讯报》不久前为一只发情的挪威猫发表了一篇《小猫出门了社评》,社评很精彩,也不长,译成中文也不过200多字,不妨全文照录:

  每天晚上波吉都会失踪,可第二天早上总会在同一时间、地点等着女主人来接它回去吃早餐。它与主人的集合地离家1.5英里左右,当然波吉的这一切并不是什么奇幻旅程,这只是一只猫自编自导的剧本。

  这只12岁的挪威森林猫身上覆盖着厚厚的皮毛,这为它的夜生活提供了方便。令我们深感佩服的是波吉“训练”了其主人布拉德太太——周末或度假期间,布拉德太太还得安排别人来准时接它回家。

  为什么波吉每晚都会出去,我们并不知道。猫总有自己的理由。如果你是一只精力旺盛、胆大的挪威森林猫,并打算外出寻觅伴侣的话,我想你会选择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

  这篇社论的文体创新不必多言了,要说的是其价值判断。一年前,我曾将《观察报》上的一篇有关中国主妇苦闷的社评放在博客上,一些朋友看过之后断言:“这根本不是社评。”如果说上面的这篇短文是社评,我相信大多数同行会有这样的感觉:要么是《每日电讯报》的总编脑子进了水,要么是我在这里胡诌。

  我没有胡诌,人家总编的大脑也很正常。一只挪威猫能上报纸的社评,说明按他们的价值判断,这只发情的猫能够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就在前不久美国也发生过“猫事”,因为飞过桥头的小鸟总是被攻击,一位研究鸟类的生物学家提起猎枪在桥下埋伏多时,终于找到了元凶——一只流浪猫,于是,这位可爱的生物学家端起猎枪果断地结束了小猫的生命。这事引起的纷争,决不是是否虐待动物之类的无聊话题,法庭的判决及媒体的思考则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追问这只可怜的小猫是否和人类(比如大桥守护员)存在豢养关系,还有,是否有必要给宠物分级等等。

  就是那只挪威猫的题材,相信我的同行们也会不屑一顾,当然,我也不会例外。但假设由我来写,或者由我的同行来写呢,我敢肯定,无非就是主人如何善待她的宠物,把猫当成了家庭中的一员,即便要展开宏大叙事,也无非应该尊重动物的自然规律,云云。借用时评人长平先生的说法,就是一本正经并故作深奥地讲述“雪花为什么会融化”的常识。

  雪花在我们这旮旯,可能不会融化。因为我们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是那么鲜明,那么笃定,比如对宠物,现在就基本分成了拥护和反对两派,拥护派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反对派则举出宠物伤人的铁证;当拥护派举出“虐猫”的残忍时,反对派不失时机地抛出城市里有多少流浪猫的数字……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宠物与人孰轻孰重,京城不是出过有人勒令农民工给狗下跪的新闻吗?云南牟定不是下令全县打狗吗?

  当宠物被当作一个抽象的群体而引起人们争议时,当这种争议愈来愈尖锐,愈来愈粗率时,宠物个体的命运就不足挂齿了,更不会有人作为一种现象,关心那只挪威森林猫什么时候发情。

  所以,它永远蹦不上我们的社评。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