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轻点鼠标“网络裁缝”为你量体裁衣
· 120个新项目冲刺市级非遗
· 盐碱地也能变身“油料基地”
· 婚庆司仪收徒最高学费8000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1 月 2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120个新项目冲刺市级非遗
60多个项目将进入最终名单;此次评选,庙会、中医首次入围
  120个新项目冲刺市级 非遗

  60多个项目将进入最终名单;此次评选,庙会、中医首次    入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历经千百年而不绝?就在于其有灵魂、有精神。”为了摸清非遗家底,传承南京的“文化灵魂”,南京历经2年多时间,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非遗普查。目前已获初步“丰收”,除了去年挖掘出的100多个非遗项目,今年又有200多个新的项目浮出水面。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能够冲击南京市市级非遗的项目达到120多个,最终将有一半能进入名单。今天起,快报将陆续推出“聚焦南京非遗”系列报道。

  120多个新项目

  冲刺首批市级非遗

  南京的历史上写满了苦难与兴废无常。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一名专家认为,正是这种动荡造就了南京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这次申报的项目中,其中一个叫“方巷人走北” ,就是和北方居民南迁有关。南京从古代起就是个移民城市,流民将南北各地的风俗特色、手工技艺全都带过来,而后又像大熔炉一样,吸纳保存并发展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记者从南京市各区县非遗普查负责人处了解到,今年就连建邺这样的新区也通过仔细摸底,找出了江心洲治水风俗、传统农具、神奇药用的韭菜等10多个项目,而六合的大厂,也找到了长芦民间传说、湾北串马灯、送麒麟等项目。据了解,最终共有120多个新项目由各区县推荐给南京市市级非遗评选专家组。“不过,最终要删去一半,也就是说将来会有60多个项目成为南京市首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单。而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也将在首批市级非遗项目中筛选。没有入围市级的非遗,可以建立区级非遗名录。”

  7个类别

  庙会、中医有突破

  今年的市级非遗评选已经到了专家组所有成员最终打分阶段,只有所有专家都一致表决通过,这个项目才能成功入围。

  据说,每个入选项目都必须用是否具有展现南京传统文化 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维系南京文化传承性的突出价值;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标准来衡量。

  而首届市级非遗的类别和省级非遗的类别大同小异,分为: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剧、曲艺类,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杂技竞技类等七种。

  和首批省级非遗评选相比,此次南京市级非遗评选,各种庙会多而且备受关注,诸如:蒲塘桥庙会、蒋王庙庙会、祠山庙会、泰山庙会、狮子岭庙会……这些庙会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泰山庙会是一次所有民俗的大会演,庙会期间每天成交量达到100万元,而狮子岭庙会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了万人赶庙会的盛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这是因为大家的观念在改变:“过去大家以为赶庙会就是封建迷信,其实,现在看来,赶庙会其实是一种自发的民俗活动,不仅可以激活各种民间杂耍、民间技艺,还能增进老百姓的感情和交流,带动经济发展。”

  除了庙会填补了非遗空白外,中医也有所突破。过去大家认为,南京中医哪有可以拿得出手的申遗项目?但今年,张简斋国医就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张简斋拥有“北施南张”的美誉,他的中医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而且南京至今还有弟子和亲戚,被专家们看好。

  高淳江宁浦口秦淮

  是富矿区

  在整理中专家们发现,高淳的民俗文化保存得最好,上报的120多个新项目中,高淳有送春、六月六赛龙舟、民歌等40项左右,占总项目的三分之一。在非遗普查上,高淳最细腻。专家介绍说,高淳在非遗普查上有很好的办法,他们紧密依靠老文化工作者、老教师、老艺人等“三老”人员,一共普查了100多个项目。同时,这一“富矿区”的形成也是有其历史与地域原因的。早在南北朝时期,西安的居民为了逃避战火,躲到了高淳,虽然这里离南京不远,但因交通不便来往并不多。所以上千年后,虽然很多地方的语言、习俗都时尚化了,惟有高淳方言、目莲戏中还保留着古老的中原味。

  另外,秦淮、溧水、江宁、浦口、六合等区也是资源丰富区、重点区,此次申报项目中,江宁一共申报了马铺锣鼓、七仙女传说、雨花茶、殷巷石锁等17个项目,而秦淮区则申报了南京评话、秦淮八绝等多个项目,浦口则申报了楚霸王和江浦的故事等项目。这都和历史积淀有关,因为这几个区都相对“古老”,而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风。但随着城市发展,如果不去保护,就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

  抢救保护非遗

  必须赋予它们新生命

  “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叫遗产,就因为它们已经濒危、快消失了。”谈到非遗,南京民俗研究专家很着急。南京评话等很多项目只剩一个传人……民俗方面则消亡得更快。

  “非遗保护的两大概念就是发现和复活。”南大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专家提出,保护非遗,就是寻找探索南京在历史上曾经为人类创造过什么,抢救这些已经奄奄一息的文化遗产,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而这不仅要靠政府,更要靠全社会,只有让它进入市民生活,变成城市生命体中活的部分,才能永远地保存下去。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毛丽萍

  [蒋王庙庙会]

  庙会办 了千百年 蒋王“庙”在哪儿?

  向北再向东,从繁华的丹凤街出发,载满乘客的70路公交车开往仙林。出了太平门有白马公园,再走四站,就到了蒋王庙。

  “白马千年系庙门,炉烟浮动衮龙昏。”蒋王庙的香火之盛,曾经有诗歌为证。只是,如今,人们忍不住要问:“庙在哪里啊?”

  庙已经不在了,庙前的古柏犹存。根深深扎进土里,紫金山给了它充足的养分和活力。

  庙会旧址只剩一棵古柏

  走进交警一大队所在的蒋王庙街21号,沿水泥路面铺就的坡一路上去,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就是昔日的蒋王庙所在。

  上了坡,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回廊。回廊也是水泥铺就,护栏上缠绕着枝青叶茂的老藤,护栏外是几株高大的法国梧桐。秋冬之际,法国梧桐的叶子快要落尽,回廊对面,一栋两层的办公楼悄然挺立,瓷砖贴面,简单大方。

  “这就是以前的大殿,”69岁的当地居民余正炎指着眼前的办公楼说。

  余正明是余正炎的弟弟,在余正明的记忆里,从他呱呱坠地起,蒋王庙就立在这里。他小时候,经常有人来这里朝拜。大殿里有很多菩萨,蒋王菩萨是最大的一尊,人们来了,主要也是拜它。大殿后面是一些小殿,形成一个小规模的庙宇建筑群。母亲曾经告诉余正明,以前,蒋王庙更大,大小庙宇绵延成势,晚清时,曾国荃的军队在这一带和太平军作战,烧毁了不少庙宇。

  余正明记得,庙大门口有两块石碑,石碑高约3米、宽约1米。其中一座石碑有损毁,上面的文字被磨掉,底座也没有了;另一座碑有巨龟底座,碑上刻有文字,内容大概是讲庙的来历,还附有捐资修庙人员的名单。现在,两块碑早已不见踪影,余正炎特别后悔,当时应该把碑文拓下来,即使算不上文物,放在家里也是个纪念。

  余正明还记得,现在的水泥坡这里,以前铺的是青色的望砖,也是一个坡,坡两旁都是古柏。现在古柏只剩一棵了,眼前的这些法国梧桐都是民国时期栽的。过去,蒋王庙里还有三口古井,其中一口就在庙大门口,前几年修路时,这口井被填上了。

  “井里面的水哦,甜得不得了。”余正炎咂了一下嘴唇,似乎甜味还留在那里。

  40平米戏台够80人表演

  庙摆在那里,就是个建筑,虽然一年四季都有人来烧香,可是余正炎兄弟俩对庙没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庙会。

  当时,庙门正对面有个戏台,这个戏台也叫万年台,正方形砖木结构,下面用青石条砌成,有1.8米高,如果戏台现在还在的话,应该有200多“岁”了。戏台很雄伟,台面大概有40个平方米,七八十人可以同时登台表演。台上有4根直径2尺多的大木柱撑着,上面雕八仙过海图案,戏台飞檐翘角,檐脊有龙、虎等动物雕像,檐角下各系一小铃,梁上和台顶雕有九龙盘顶图。

  这个戏台平时用处不大,逢年过节就热闹非凡。特别是到了一年一次的蒋王庙庙会期间,戏台上要连唱三天三夜戏。1949年以前,在蒋王庙戏台唱戏的主要有韩忠良、王山石的京戏班,唱的剧目有《四郎探母》、《三岔口》、《玉堂春》等传统大戏。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老远就能听到。

  庙会期间,不光有戏可听,还能看到马戏表演,江湖艺人早就掐准了日子,从老远的地方赶来卖艺。除了耳朵、眼睛享福,庙会期间,嘴巴也绝不吃亏,很多卖小吃的小摊贩都冒了出来,除非太穷,否则大人们都会给小孩一点零嘴钱,小孩子讨了便宜,大人也找借口吃点好吃的。庙会期间,也是走亲访友的好时候,主人当然要盛情款待,客人也就不客气了。毕竟,一年就这么一回。

  蒋王原是东汉秣陵县尉

  现在的蒋王庙街道,辖区内有不少原来的老居民。他们很怀念蒋王庙,但是关于蒋王庙里供的蒋王菩萨,他们了解得并不详细。

  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载:“蒋祠有玉涧祠,祀蒋帝,帝即后汉蒋子文也,常自谓骨青死当为神,吴大帝为立庙于钟山,封为蒋侯,在六朝时祷焉若有神,齐永明中封以帝号,南唐追谥庄武帝,有庙碑。”

  “蒋帝”原型是秣陵县尉蒋子文,东汉末年,他追逐盗贼,受伤后死于钟山,葬在钟山脚下。筑蒋王庙。吴大帝孙权时追封他为蒋侯,并为之敕造蒋王庙。当时,江东民众普遍信仰“江东化”宗教,孙权也大力推行这一政策。六朝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到蒋王庙祭祀求福。蒋王庙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祭祀礼拜“蒋王”的中心。

  民国时学者朱 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说:“蒋子文之庙,始兴于吴,崇于晋,大于南齐,而衰于明”。蒋王庙虽然衰落了,但是由祭祀蒋子文的活动而衍生出的庙会却长盛不衰。“蒋王庙庙会”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以歌舞、祭祀及商品交流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化活动,包含着历史、宗教、民俗、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周围群众在蒋王庙举行大型庙会。主要活动区域在蒋王庙一带,影响到附近的尧化门和迈皋桥周边地区。庙会持续数日,四乡八镇的男女老少都赶来相聚,盛况空前。

  蒋王庙的地名差点也没了

  余正炎特别怀念蒋王庙,另一个原因是,他就是在这里接受的启蒙教育。

  上世纪20年代,陶行之倡导乡村教育,他的观念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各地都兴办小学,因为缺乏资金修建校舍,蒋王庙地区的小学就落户在庙里了。1952年,余正炎从蒋王庙小学毕业。余正炎,余正明,还有其他同村的孩子,他们都是校友。

  余正炎记得:“当时,岗子村、樱驼村、板仓、王家湾,唐家山一带的小孩都在蒋王庙读书。”所以,“启蒙教育,蒋王庙功不可没”。

  实际上,早在1912年,蒋王庙内就已经设有私塾,很多当地村民的第一课都是从这里开始。1949年以后,蒋王庙小学几经改建,一边建、一边拆,两层的庙无声无息就没了。1995年,随着新小区的开发,樱花小学建成了,学校于是全部搬走了。之后,这里出租给新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再后来,该校也搬走,这里成为交警一大队的办公地点。新的办公楼替代了原先破旧的校舍。

  庙没有了,但是蒋王庙的地名一直留着,70路、313路、11路、68路,这几路车上的司机都熟悉这个站名。蒋王庙原址对面有个李文忠墓,是小有名气的景点,省文物保护单位,据说里面葬的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很多人都知道。然而说起蒋王庙,许多人只知道那就是一条街道的名字,也是一个公交车站的名字。

  “你不晓得,名字差点也改掉了,”余正炎介绍说,上个世纪70年代,蒋王庙街曾经被改为勤奋路,改了以后,居民们都有意见。过了一阵子,就改回了原来的名字。

  庙会已经正式停办三年

  2003年,农历四月十五还没到,和往年一样,很多人的电话就打到了蒋王庙社区居委会,问庙会的事情。居委会的回答很肯定,今年不办了,因为那一年“非典”流行,办庙会可能引起集中传染。

  2004年,农历四月十五,一大早,很多商贩又来了,他们记挂着一年一次的蒋王庙庙会。可是,因为事先没有做准备,交通、管理都没有协调好,这一年的庙会根本不成气候。

  2005年,蒋王庙庙会正式停办,到现在算是正式停了三届。

  退休以前,石纹光是蒋王庙社区居委会的主任,她1982年来居委会工作,前后筹办过十几届庙会。说是筹办,其实主要是协调交通、公安、环卫各部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真正的主角,是那些买卖人。十四下午,就有人陆续来了,开着车的、挑着担的,南京的、江苏其他地市的、福建的、浙江的、全国各地的,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到蒋王庙。

  卖的东西千奇百怪,锄头、耙子一类的农具应有尽有;手工小板凳、手工刨子、竹子晒衣架,城市里难得一见的日用品也来了;还有小猪仔、小鸡、小鸭、辣椒秧、茄子秧这些新鲜玩意儿。最后这些年,外地来的服装商逐渐多了起来,他们提前一天赶来,先抢个好摊位,然后搭起大篷,耐心等待第二天的火热。

  竺春燕是蒋王庙社区居委会的现任主任,讲起前几年的庙会,她忍不住兴高采烈,“热闹哦,正式庙会是十五,很多人十四就来了,十六才陆陆续续离开。庙会散了以后,环卫工人胳膊都扫酸了,垃圾一车一车地装。”

  传统庙会少不了一台戏,如今,会唱戏的人不多了。如果有戏班子来,大家自然高兴,如果没有戏班子,竺春燕他们就组织居民自唱自演。常常唱到很晚才尽兴。

  如今,庙会停办了,四月十五这天,竺春燕省心了,但是,她宁愿忙着,那是千年的传统啊,不能说丢就丢了。

  快报记者 白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