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2版:睿思
3上一版  
PDF 版
· 打假从眉毛开始
· 我们吃得很可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们吃得很可疑
  我们吃得很可疑

  凡文人必爱谈吃。有的不仅去吃,还去学做,还要自以为是地写出来。我有一个搞饮食的朋友,当年除了喝醉了爱女里女气地唱两句邓丽君和齐豫外,最爱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系列,理由是梁真的懂吃。看着他的一脸严肃我哭笑不得。该朋友迄今一共开了七八个馆子,有一直死赔的,也有先赚后赔的,总之全都以关张告终。后三个馆子我还在百忙当中多次给他捧场,印象是:做得不错,客人太少。因为地点太偏,他本钱又少,既不想负债可又急于成事。

  还是“.com”流行之前的若干年,全国的流行语就是吃,“吃在广州”、“吃在成都”、“吃在西安”,类似的说法多了去了。其实全都是本土观念和对自己口味的偏爱,哪里真与吃有关。粤菜以怪取胜,川菜以狠取胜,西北的吃食以粗取胜。

  这三个地方的饮食我都很喜欢,但却不及江浙菜精细、家常与祥和从容。平平淡淡才是真,这话不只是指感情与写作,吃也是一样的。

  所谓各地的名吃也都一样,叫得响,吃中趣味却有差别。粤菜的蛇就太平常,反不及皮蛋瘦肉粥让我觉得亲切。西安名店的羊肉泡馍,粗看也就是店堂明亮生意人气足些,但细品,味道却是不可复制型。这是当地人坚信不疑,而我辈“外地人”却要经过经验积累才能悟出的。早年在北京吃过一家重庆豆花庄,据说杨尚昆、张蓉芳等名流都对其评价不错,但与后来我吃的无数川馆,差别也不大。

  初到天津,人们除了海鲜,一般首先关注“天津三绝”之一的狗不理包子。但我们这些本地人的经验,似乎更怀念童年记忆里普通饭馆里的那种包子。它们和狗不理乃至全国所有“包子精英”们最大的区别,是馅里放酱油。可别小看这一点:它是在天津区分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年人与青年人的一个重要界限。记得有一年,央视要拍一组跟天津名吃有关的小片子。我给他推荐了我的一个老同事。该老哥对天津的旧事颇精,据他讲,多数本地名吃在过去多为底层人士钟爱,旧时代穷人多,跟现在人对美食的标准不一样。若以此看来,“美食”、“名吃”的说法应该打些折扣。

  可疑的还有人对吃的讲究。我原来上班的地方有个酒楼,一到饭口儿门口车特多,价钱巨贵。某次斗胆吃了一回,菜也一般,只有一点不同——服务员每隔几分钟就换一次盘子。曾经还认识一DJ哥们儿,吃饭从不进小馆儿,只爱快餐。有一阵偶尔跟我说想喝豆浆,我说那你去早点部花五毛钱买一碗吧,这哥们儿说:不,我是想去喝国际大厦的豆浆。我问他价钱,说二十块一碗。嘿,不就一碗破豆浆嘛。

  徐江:作家。著有随笔集《爱钱的请举手》、批评集《十作家批判书》、《十诗人批判书》等多种。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