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线之肖余恨专栏】
9月27日上午9时,温州乐清市7名副市长依次“过堂”,在人大常委会委员面前“汇报工作”,并进行了电视和网络直播,这是当地人大谨慎发动的一次围绕“权力监督”的改革。乐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强称之为“广场政治”。
(11月1日《南方周末》)
尽管已经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尽管人大的公开“监督”是“倍加小心”的,但这场经过“策划”的监督,在直播面前还是非常“刺激”:镜头本身就具有一种无声的压力,无论是对监督者还是对被监督者来说,在镜头面前、在公众的眼里,都是“被监督”者,这恐怕是这场“乐清式监督”最有意思的地方。
人大是国家和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两项主要权力,一是立法,二是监督(一府两院)。各级人大是同级政府的法定监督机关,所以对政府工作与官员的监督,是各级人大的法定义务和权力,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大在人们的印象中存在监督权相对弱化的印象,这多少与民众对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状况、人大代表履行监督职能的表现缺乏实质性了解有关。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监督法》,将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进一步落实为可具体操作的法律,为人大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然而,如果人大的监督实践不能明明白白地展现于公众视野中,那么民众的印象就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让人大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直接展现在公众面前,这既是一种姿态,又是一种自我加压,还是争取民意支持、获得民意高度认同的一种有效手段。
此外,乐清市人大常委会邀请数十名市民代表参与旁听,并请他们在副市长发言后就副市长的工作加入分组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创新点。市民代表对副市长的陈述不满,能够直接而措辞强硬地指出来,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政府官员面临人大代表的质询,同时也面临市民代表的质问,在直播的情况下,也面临着全体百姓的关注。
如果可能,进一步加强互动,接受市民的网络提问、电话参与,那么,这种多层次的监督,势必会进一步激活市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激活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热情和信心。在这样一种多重压力下,政府官员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除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恐怕仅靠打打官腔就能够走过场的情形,是很难过人大监督和民意关的。就这个角度来看,乐清式监督无疑值得推广。
可以这么说,乐清式监督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涵的丰富和拓展,对进一步扩大政治透明度、决策透明度,对进一步规范官员的执政方式、考核官员的执政效果,对进一步强化官员的科学执政意识、依法执政意识和民主执政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都有着重大意义。
但必须看到,乐清式的监督会不会让部分官员有抵触心理?会不会让人大代表有所顾忌?这还是个问号。此外,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设定式放权,尚没有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如果没有主要领导的支持,这种形式的监督恐怕依然面临着流产的危险。此前,具有类似性质的长治式监督,不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吗?所以,乐清式监督不仅在乐清能否逐步推进值得关注,在全国推广更是充满变数。
乐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强提到,明年三月的该市人民代表大会,将以决议的方式明确“广场政治”制度,使其成为一项制度化的监督举措。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亮点。我们期待乐清式监督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完善形式、提高效能,并能够在“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方面,提供更多的先行经验。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学者视线之肖余恨专栏】